天地医学:祝你健康,圆真三和

    生命是什么?如何从中医的角度去认知生命?如何改造生命和调养生命呵护生命?这是中国人一直求索的问题,中华文明基于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一直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医学体系-天地医学,亦即中医。中医,是中国人按照天地规律总结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上古祝由到道易诸经、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从神农黄帝到华佗扁鹊、从祭祀天地到三教仪轨,从河图洛书到阴阳五行、从农历节气到天人合一,这些中医提出的生命与天地一体的生命观,健康观,宇宙观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灯塔,是基于中医生命观的创新与传承,是中华文明与中医文化脉络,如何解读传承这些经典,如何将中医的根脉延续厚植并守正创新,如何以古圣先贤为榜样,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和发展中医使之古为今用历久弥新,是本次研讨课程的重点


祝你健康,圆真三和!

康者,身也.

圆者,心也.

真者,性也。

三和之人,健也.




健康的人构成分为三种元素:

身心性,即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性”。生命是由这三个层面(三个元素)构成。这三要素对人的健康有综合作用,在人生命的三个元素里面,每一个东西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你对〔身体〕做到了100%好,但相对于整个生命来说也只是做到10%


你对〔心〕做到了尽善尽美,也只占到40%。如果是把自己的〔性〕做得好的话呢,可以占到60%。也就是说:如果不管〔心〕和〔性〕,〔身体〕就是做到满分,也是不及格。


有这样的概念,你就会对人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会对疾病的治疗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你会了解我们曾经尽力所著眼的身,即便完全健康不过就是10%,而且每个人不一定能拿满分。也就是说:在身体层面上,你解决了80%,但在整个生命综合考试里,也才拿到8分。


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一度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 。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因此“压力激素”,又称“毒性激素”。


《黄帝内经》也曾说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


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多的分泌快乐的“益性激素”,减少“压力激素”呢?

1
确定一个目标,勤于思考

新的研究表明,“目标感很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

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处于舒展状态,因此,经常用脑可以促进脑部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中老年朋友退休后可以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跳舞、唱歌、画画等等,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活动的状态。


2
助人为乐有治疗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因为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


3
家庭和睦是长寿的秘密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教授累积20年的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他们说,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

人际关系不仅包括和朋友的关系,还包括和家人的关系。因此,家庭和睦、与朋友相处愉快是长寿的秘诀之一!


4
付出友善就会收获友善

当我们对别人微笑时,别人也会以微笑相迎。无论是和朋友在一起,还是微信跟老同学聊天,记得都要保持。


“情绪不爽,会导致肝病。”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动物的肝脏切除后,将原本应当是进入肝脏的门静脉和腹部大动脉直接相通,心脏就立刻胀大而静脉血淤积,动物很快就死亡了,可见肝对血循环量的调节作用是多么重要。

情绪不爽、生气郁闷的时候,也会影响肝的疏泄,而出现肝和肝经气滞血结的情况。


“不生气,就不生病。”


情绪是人的本能,但在竞争激烈的生活环境下,人的精神压力自然会增大,于是各种负面情绪会经常影响到人的健康。

郝万山教授说:“你看好多人,到处都抱怨,看啥都不顺眼。国家怎么这个样子,社会怎么这个样子,单位怎么这个样子。回到家就抱怨,家里人怎么这个样子,抱怨就是一种负向情绪。”

郝万山教授还说:“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嘿,只要我们把控好情绪这个关,我们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


“心要静,身要动。”


养心、静心、修心、调控意识情绪,本身就是一个养生常识,可惜不被大家重视,所以才会出现“治不好的胃病”、“伴随一生的咽炎”。

心静则身安,身安则体健,心安体健则百病少生。动能生阳,阳气旺盛而通达,则气血流畅,肌肉丰满,筋骨强健。

心要静,身要动,营养均衡不过剩,这是历代各个门派的养生家提倡的三大法宝。



我们的中西医实际上都局限在身,也就是形而下的层面。〔心〕这个层面也有所触及,但是〔性〕这个层面,根本就没有。

〔心〕要影响〔身〕太容易了。〔身〕要影响〔心〕就费劲了一点。这符合物理学常识概念:能量级别低的,影响能力级别高的是很困难的事。但能量级别高的,影响能量级别低的,却是很轻易的事情。〔身〕、〔心〕、〔性〕就是这样一个能量级别的关系。

所以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性〕就是道这个层面的东西。

形而上是〔性〕,形而下是〔身〕,介乎它们之间的就是〔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除了关注〔心〕,更应该关注〔性〕。


古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这个层面,用人心和道心去分比较清楚。

而〔性〕这个层面,分成三个层面:“天性”、“禀性”、“习性”。


天性--纯阳无阴是至善的。禀性---纯阴无阳是不善的。习性---就是后天习惯养成,教育……环境不同有阴有阳,有善有恶。


天性是纯阳像太阳一样,禀性是纯阴像乌云一样。人的这个身体也是要靠天性的阳光照射,才能够承载我们这个正常的生命。如果受到禀性乌云的遮盖,天性的阳光无法照身体,就像大地得不到阳光,万物就无法生长。心身得不到阳的照耀,很多疾病就会来了。


阳气的根本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从本俱的天性中来的。它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你修它它也不多,它不修它它也不会少。属于先天之本没有可操作性。那么,可操作的就是后天即〔禀性〕和〔习性〕了。


〔禀性〕是障碍天性的主因。因为禀性障碍以后,天性的阳光就无法滋养照射我们的心身。


禀性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五行禀性,是按五行的思维来分类。怒就伤肝,恨就伤心,怨就伤脾胃,恼就伤肺,烦就伤肾,比如泌尿生殖系统,子宫肌瘤、前列腺炎都是跟烦有关。


禀性对于生命作用的能量非常之大。如果禀性的源头不清除,即便身体的病治好了不久又会复发,反反复复,比如有胃病,应该是动辄喜欢埋怨人。

所以发场脾气能对生命产生的影响比吃错东西、受了风寒会更大,身体再差也才10分。


有些人平常也是做好人好事捐点钱呀,这些是事相上的事情。可如果你的〔性〕有缺陷,或者是〔禀性〕的东西很重,王凤仪先生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你动性,轻则病,重则死。〕,可见〔性〕这个层面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它已经超越了这个〔身〕的范围。


 关于情绪,情绪可以说是诸毒之首,它让人死都不知怎么死的!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多少福德都会被它漏掉。俗称:火烧功德林!火即是嗔恨的情绪,无论积攒多少功德,做多少好事,都不堪其漏。“挂一漏万”这句成语几乎也是为情绪量身定做。人的一生,其实亦是“挂一漏万”的一生,因为挂在情绪上,成为情绪的奴仆,所以漏掉了此生积聚的一切!佛教的四法印之一是“有漏皆苦”。所以为了此生不至于白忙活,务须花些时间认识情绪,认识情绪的起处,认识情绪的本质,学会与情绪相处,渐渐脱离情绪的摆布。

当情绪已然不能任意把控你的一天,“挂一”便会自然脱落,而随着“挂一”的脱落,“漏万”亦将戛然而止!我们此生积聚的诸善,将会汇成福德,湧向生命的尽头,迈向智慧的彼岸。


2021/3/25 8:59:44 通过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