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医学:祝你健康,圆真三和
生命是什么?如何从中医的角度去认知生命?如何改造生命和调养生命呵护生命?这是中国人一直求索的问题,中华文明基于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一直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医学体系-天地医学,亦即中医。中医,是中国人按照天地规律总结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上古祝由到道易诸经、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从神农黄帝到华佗扁鹊、从祭祀天地到三教仪轨,从河图洛书到阴阳五行、从农历节气到天人合一,这些中医提出的生命与天地一体的生命观,健康观,宇宙观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灯塔,是基于中医生命观的创新与传承,是中华文明与中医文化脉络,如何解读传承这些经典,如何将中医的根脉延续厚植并守正创新,如何以古圣先贤为榜样,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和发展中医使之古为今用历久弥新,是本次研讨课程的重点。
祝你健康,圆真三和!
康者,身也.
圆者,心也.
真者,性也。
三和之人,健也.
健康的人构成分为三种元素:
身心性,即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性”。生命是由这三个层面(三个元素)构成。这三要素对人的健康有综合作用,在人生命的三个元素里面,每一个东西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你对〔身体〕做到了100%好,但相对于整个生命来说也只是做到10%。
你对〔心〕做到了尽善尽美,也只占到40%。如果是把自己的〔性〕做得好的话呢,可以占到60%。也就是说:如果不管〔心〕和〔性〕,〔身体〕就是做到满分,也是不及格。
有这样的概念,你就会对人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会对疾病的治疗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你会了解我们曾经尽力所著眼的身,即便完全健康不过就是10%,而且每个人不一定能拿满分。也就是说:在身体层面上,你解决了80%,但在整个生命综合考试里,也才拿到8分。
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一度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 。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因此“压力激素”,又称“毒性激素”。
《黄帝内经》也曾说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
当我们对别人微笑时,别人也会以微笑相迎。无论是和朋友在一起,还是微信跟老同学聊天,记得都要保持。
我们的中西医实际上都局限在身,也就是形而下的层面。〔心〕这个层面也有所触及,但是〔性〕这个层面,根本就没有。
〔心〕要影响〔身〕太容易了。〔身〕要影响〔心〕就费劲了一点。这符合物理学常识概念:能量级别低的,影响能力级别高的是很困难的事。但能量级别高的,影响能量级别低的,却是很轻易的事情。〔身〕、〔心〕、〔性〕就是这样一个能量级别的关系。
所以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性〕就是道这个层面的东西。
形而上是〔性〕,形而下是〔身〕,介乎它们之间的就是〔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除了关注〔心〕,更应该关注〔性〕。
古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这个层面,用人心和道心去分比较清楚。
而〔性〕这个层面,分成三个层面:“天性”、“禀性”、“习性”。
天性--纯阳无阴是至善的。禀性---纯阴无阳是不善的。习性---就是后天习惯养成,教育……环境不同有阴有阳,有善有恶。
天性是纯阳像太阳一样,禀性是纯阴像乌云一样。人的这个身体也是要靠天性的阳光照射,才能够承载我们这个正常的生命。如果受到禀性乌云的遮盖,天性的阳光无法照身体,就像大地得不到阳光,万物就无法生长。心身得不到阳的照耀,很多疾病就会来了。
阳气的根本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从本俱的天性中来的。它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你修它它也不多,它不修它它也不会少。属于先天之本没有可操作性。那么,可操作的就是后天即〔禀性〕和〔习性〕了。
〔禀性〕是障碍天性的主因。因为禀性障碍以后,天性的阳光就无法滋养照射我们的心身。
禀性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五行禀性,是按五行的思维来分类。怒就伤肝,恨就伤心,怨就伤脾胃,恼就伤肺,烦就伤肾,比如泌尿生殖系统,子宫肌瘤、前列腺炎都是跟烦有关。
禀性对于生命作用的能量非常之大。如果禀性的源头不清除,即便身体的病治好了不久又会复发,反反复复,比如有胃病,应该是动辄喜欢埋怨人。
所以发场脾气能对生命产生的影响比吃错东西、受了风寒会更大,身体再差也才10分。
有些人平常也是做好人好事捐点钱呀,这些是事相上的事情。可如果你的〔性〕有缺陷,或者是〔禀性〕的东西很重,王凤仪先生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你动性,轻则病,重则死。〕,可见〔性〕这个层面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它已经超越了这个〔身〕的范围。
关于情绪,情绪可以说是诸毒之首,它让人死都不知怎么死的!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多少福德都会被它漏掉。俗称:火烧功德林!火即是嗔恨的情绪,无论积攒多少功德,做多少好事,都不堪其漏。“挂一漏万”这句成语几乎也是为情绪量身定做。人的一生,其实亦是“挂一漏万”的一生,因为挂在情绪上,成为情绪的奴仆,所以漏掉了此生积聚的一切!佛教的四法印之一是“有漏皆苦”。所以为了此生不至于白忙活,务须花些时间认识情绪,认识情绪的起处,认识情绪的本质,学会与情绪相处,渐渐脱离情绪的摆布。
当情绪已然不能任意把控你的一天,“挂一”便会自然脱落,而随着“挂一”的脱落,“漏万”亦将戛然而止!我们此生积聚的诸善,将会汇成福德,湧向生命的尽头,迈向智慧的彼岸。
我家祖上藏书非常多。只要是对百姓有用处的书籍,购买的时候就格外急切。所以有关医学的书籍,也有很多是国内罕见的版本。我从童年开始,学习科举应试文章的时候,就已经在闲暇时阅读这些医书了。每当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就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清爽。于是我把家里收藏的医书全都拿出来,精心研读,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
医学的关键,首先在于明白医理,其次在于辨别病症,再其次在于用药。医理不明白,怎么辨别病症呢?病症辨别不了,又怎么用药呢?所以我写了十本医学著作,第一本叫《一源必彻》,第二本叫《四诊须详》。对于经典的含义和病情,我一定会参考众多的说法,力求做到最恰当。
我又想到,上天产生药物,都是为了救助人们的疾病痛苦。有一种病,就一定有能治疗它的药。但是用药如果不谨慎,所有药物都可能伤害人,更何况那些药性最偏驳的呢?自古以来注释《本草》的,从古代经典开始,每个朝代都有增补修订,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它的考证依据丰富完备,确实足以弥补《尔雅》《诗疏》在医药方面的缺失,为医学所用。有人觉得它稍微繁杂了些,接着有缪希雍的《本草经疏》,这本书不仅阐述了药物的功效,还谈到了药物的缺点,书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不过西昌的喻嘉言对此颇有不同意见。最后新安的汪昂,以这两本书为基础,写了《本草备要》一书,篇幅不多,但是采录的内容很广泛,难怪它是现在大家都喜爱的书。只是可惜汪昂本来不是医学专业出身,不亲自临床看病却只相信前人的说法,杂采各种观点,却没有加以权衡判断,难免有承袭错误的地方。我不自量力,不怕被人说见识浅陋,拿来这本书重新修订。保留了一半原文,修改增补了一半。广泛摘取前人的文章,再加上自己的行医经验,来扩充书中没有说透的意思。书完成后,取名叫《天地医学 本草从新》,交付刊印。希望这本书能切合当下的实用,还能对古人的著作起到补充辅助的作用。其他的几种著作,我会依次刊印出版,和有见识的人一起探讨。
2021/3/25 8:59:44 通过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