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健康,福流澎湃。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调动一切心智和体力,无所谓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万难不辞、笃定从容,时间、空间和感觉统统消失,一切都好像演奏着的一曲交响乐,而你自己,也随着乐曲流淌其中……乐曲结束时,心中充实而幸福。

这就是积极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幸福心理体验——Flow,由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2004年提出,中文译为“福流”。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用近15年的时间采访一些成功人士,他们都提到了类似以上的体验,即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酣畅淋漓的状态。

一般来说,科学家、程序员、作家、艺术家、设计师、运动员有更高的概率获得这种“福流”体验。当然,每个人都有获得这种体验的可能性,也应该如此。这是人生通往幸福的道路之一,换句话说,曾有过“福流”体验的人,更容易收获幸福的人生。

从概念上讲,“福流”体验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专注、自主、目标、反馈、能力挑战匹配。

“专注”,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可以产生惊人的认知能量。影响专注的因素很多,比如兴趣——真正感兴趣而非迫于责任、利益;动力——深知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情绪——只有保持放松,才能在集中精力的同时产生创造力;外界环境和在地文化——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而难以察觉。

“自主”,即知行合一,也就是认知和行为的统一。人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也不会因为付出时间和金钱而感到愧疚或遗憾。做这件事,既是过程,又是目的。

“目标”,一件具体的事情,有清晰的目标,能够被规划,有始有终。正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这是说明确了目标,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末梢,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反馈”,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事情本身可以形成反馈,即有直观的积累过程。

“能力挑战匹配”,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指个人能力和完成这件事的挑战难度同时要达到较高的水平。

那么,从养育孩子的角度讲,如何帮助或引导孩子获得“福流”体验呢?

第一,专注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专注,无从谈“福流”。给孩子安静清爽的环境,环境与人心是相通的,所处的环境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内心秩序;陪伴的氛围,就好像我们喜欢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看书一样,一个好的氛围对人的影响巨大,跟孩子一起看书、学习、运动,在这其中分享彼此专注的状态;适当“冷漠”,能不跟孩子说话就不说,在孩子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哪怕只是发呆或幼稚的行为——避免言语(你喝点水不?)或肢体(摸头杀)的打断;时间管理,尽量为做的事情规定时间,时间是效率的朋友,效率与专注互为副产物。

第二,专注的前提是有兴趣,也就是前面谈到的知行合一。其实很多孩子会说自己喜欢学习,大抵不是真的喜欢,只是一种“反向防御机制”——个人的态度与社会标准或道德标准不一致时,无意识的压抑自己的态度。在反向防御机制的作用下,孩子一边做着社会和家长认为正确的事情,一边反复且无意识的说服自己,这极大耗费认知资源,这种状态很难达体验到“福流”。让孩子做一件无需内心挣扎,无需劝说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除了触犯法律和基本社会准则的事情外,家长减少为孩子灌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大部分事情无所谓好坏,完全可以有兴趣就去找资源,就去研究,就去实践,就在这上面花费时间。很多孩子可能一时间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那就需要家长帮助其不断试错。相比成年人,儿童的试错成本是低的,如果能在童年找到自己的兴趣乃至未来奋斗的目标,这无疑加大了通向幸福人生的概率。问题在于,如果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喜好或者与社会认同的价值观不尽相同,该怎么办呢?家长要做的可能只是收起傲慢的态度,审视自己的偏见,其他的交给孩子就好。

第三,艺术和体育是获得“福流”体验的捷径。如果孩子对艺术和体育不抵触,就尽情地让他/她徜徉其中吧。唯一的坏处就是挤占“正经”课程的学习时间。我们只能说,这是值得的。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小孩,更没有完美童年或者完美人生,能够配得上“值得”的,就做一做吧。

第四,升级自身能力是获得“福流”体验的必经之路。当孩子的能力较低时,无论挑战高低,都无法获得舒适的体验,对应的分别是“事情简单——无感”、“事情有难度——担忧”、“事情有挑战——焦虑”。在这里,担忧和焦虑是家长最熟悉的感受,不用多说,很不舒适。而“无感”看起来无害,貌似与图中右下角的“放松”有相似之处,实则千差万别。当自身能力得到提升,而事情难度也逐渐增加时,会有一个“唤起”的状态,这是与“福流”体验最接近的状态之一。只要继续提升能力,“唤起”就能过渡到“福流”,同时在此阶段,人们会收到“福流”的召唤,主动而兴致勃勃地去提升自身能力。与“唤起”的地位相同,“掌控”也是最接近“福流”的状态之一。这个时候,能力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事情难度有待提高。举个例子,经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喜欢听歌,该不该管?这种时候,大部分是因为孩子对于作业的难度已经处在“掌控”状态,从本能的避免浪费认知资源的角度出发,孩子会同时进行两件事,从而增加自身的愉悦程度,就像我们开车时听歌一样。这个时候,让孩子放弃听歌,并不会增加其专注度,反而降低愉悦感,造成对写作业的厌烦。正确的做法是增加作业难度,或者让孩子去学习更匹配他/她能力的课程。这样做不但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反而孩子会因为解答出更难的题而获得及时反馈,从而体验到“福流”。

孩子是聪明的,一旦尝试过“福流”体验,会牢牢记住这种感受,以期复制和延展。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他/她的处事方式和决策态度,从而对其人生产生积极的推动力。

当然,我们还要思考很多问题:

“福流”与顿悟的关系;

“福流”与创新的关系;

“福流”与快乐的关系;

“福流”是不期而遇、不请自来,还是可以通过训练得来的?

2021/3/16 20:24:06 通过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