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医学 祝油祝由 之本草问答
### 《本草问答》内容汇总
《本草问答》是一部以问答形式探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经典著作,全书围绕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升降浮沉特性、炮制方法、治疗原理等内容展开,为传统医学的药物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 **主要内容**
1. **药物的阴阳五行与治病原理**
- 药物虽与人异类,但均源于天地之气,具有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属性。
- 人体疾病源于气的偏胜偏衰,药物通过其偏性调和人体盛衰,恢复平衡。
- 中医通过观察药物的性味、气味、形色等特征,结合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治疗,与西医依赖解剖和试验的方法形成对比。
2. **药物的产地与特性**
- 药物的产地对其特性有重要影响,其气化属性决定了药物的阴阳属性和治疗作用。
- 药物分为入气分和入血分两类,气分药物作用于气机,血分药物作用于血液。
- 药物的形色气味与其治疗作用密切相关,反映了其内在的气化属性。
3.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治疗作用**
- 药物的升降浮沉基于天地阴阳,气分药物多升浮,味分药物多降沉。
- 药物的制法(如盐制、酒制)和形态(如根、实、茎、叶)会影响其升降特性。
4. **药物的形态、气味与治疗作用**
- 药物的不同部位(如根、苗、节、芽)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取决于其形态和特性。
- 药物的数目(如三七、五加皮)与气数相关,反映了其气化属性。
5. **药物炮制与应用**
- 药物炮制需根据其特性决定,性平之药不可太制,性猛峻有毒者需炮制后使用。
- 药物的十八反、十七忌、十九畏需谨慎对待,但不可过于拘泥。
6. **药物的温热特性与治疗**
- 温热药物根据其特性入不同脏腑,如温药入肝,大热药入肾。
- 治疗风寒、湿病、暑病需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
7. **湿、燥、热、火的理论与治疗**
- 湿是水火不交的产物,燥是水火消耗之气,分为寒燥和热燥。
- 治疗燥病需根据寒燥或热燥选择温润或清润药物。
8. **热、火、血、气的理论与治疗**
- 热属少阴,火属少阳,治疗需根据热或火的特性选择药物。
- 血由肾中津液上行至心,化为赤色;气由肾阳化水而生,水火相交形成气。
9. **药物理论与实践**
- 评价历代本草著作,指出《本草问答》结合古今理论,提出药物真性,不拘泥于旧说。
-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灵活应用。
#### **核心思想**
- **气化理论**:药物的特性源于其气化属性,通过气化作用影响人体。
- **阴阳五行**: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决定了其治疗作用,需与人体的阴阳五行相匹配。
- **升降浮沉**: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影响其作用部位和治疗效果。
- **理论与实践结合**:药物理论需结合临床实践,灵活应用。
#### **总结**
《本草问答》通过问答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升降浮沉特性、炮制方法、治疗原理等内容,为传统医学的药物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书中强调了药物的气化属性和生成环境对其特性的重要性,提出了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著作。
本草问答1
#### **卷上一:药物的阴阳五行与治病原理**
1. **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
- 药物(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虽与人异类,但均源于天地之气,具有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属性。
- 人体亦由天地之气生成,包含五脏六腑,与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相互作用。
2. **药物的治病原理**:
- 人体的疾病源于气的偏胜偏衰,药物通过其偏性(阴阳五行)来调和人体的盛衰,恢复平衡。
- 神农尝药,根据药物的性味、气味、形色等特征,配伍五脏六腑,治疗百病。
3. **中西医对比**:
- 西医依赖解剖和试验,而中医通过观察药物的性味、气味和形色,结合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治疗。
- 中医的理论不仅关注药物的物理属性,还注重气化作用,认为药物的疗效源于其内在的气化特性。
4. **药物的相畏相使**:
- 药物之间存在相畏、相使、相反的关系,这些关系不仅取决于药物的形色气味,还与其内在的气化特性有关。
- 例如,磁石吸铁、琥珀拾芥等现象,反映了药物的气化作用。
5. **药物的生成与特性**:
- 药物的特性取决于其生成环境和气化属性。例如,人参生于北方阴湿之地,秉水中之阳气,具有补气作用;朱砂生于南方,秉火中之阴气,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 **卷上二:药物的产地与特性**
1. **药物的产地与气化属性**:
- 药物的产地对其特性有重要影响。例如,黄芪生于北方,秉水中之阳气,具有补气作用;肉桂生于南方,秉火中之阳气,具有温经通脉的作用。
- 产地的气化属性决定了药物的阴阳属性和治疗作用。
2. **药物的气分与血分作用**:
- 药物根据其气化属性,分为入气分和入血分两类。气分药物主要作用于人体的气机,血分药物主要作用于血液。
-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入气分,具有补气作用;当归、川芎等药物入血分,具有养血作用。
3. **药物的形色气味与治疗作用**:
- 药物的形色气味与其治疗作用密切相关。例如,泽泻生于水中,具有利水作用;百合花覆如天之下垂,具有敛肺降气的作用。
- 药物的形色气味反映了其内在的气化属性,通过这些特征可以判断其治疗作用。
4. **药物的地域差异**:
- 不同地域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气化属性。例如,东方产的药物多得木气,具有平肝行痰的作用;西方产的药物多得金气,具有利肺降痰的作用。
- 中央地区的药物(如地黄、山药)得土气之浓,具有补脾润燥的作用。
### 总结
《本草问答》通过问答的形式,深入探讨了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治病原理、中西医对比、药物的相畏相使、药物的生成与特性、药物的气分与血分作用、药物的形色气味与治疗作用以及药物的地域差异等内容。书中强调了药物的气化属性和生成环境对其特性的影响,提出了药物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传统医学的药物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 中心思想提炼与白话文翻译
#### **卷上三:药物的产地与特性**
1. **药物的产地与五行理论**:
- **问题**:甘草入脾,为什么生于甘肃?白术正补脾土,为什么生于浙江而不是河南?
- **回答**:五行理论中,土旺于四季,四方皆有土气。白术生于江浙,是因为该地土脉丰富,白术内含甘润之油质,能滋脾阴,外发辛香之温性,能达脾阳。甘草生于甘肃,是因为甘肃地土敦浓,甘草中实,纯得土气之浓,根深且实。
2. **药物的时令特性**:
- **问题**:药有以天时命名的,如夏枯草、款冬花,是否以时为治?
- **回答**:药物的生长时间和成熟季节对其特性有重要影响。夏枯草生于冬末,长于三春,遇夏则枯,得水木之气,用于退肝胆经之火。款冬花生于冬月,根下之花,得坎中阳气,能引肺中阳气下行,用于利痰止咳。
3. **药物的味性与治疗作用**:
- **问题**:甘味药物多入脾经,但有些甘味药物还兼入其他脏腑,如何辨别?
- **回答**:甘味药物正入脾经,若兼苦、酸、咸、辛等味,则兼入其他脏腑。例如,甘草纯甘,能补脾阴、益胃阳;黄精甘多汁,补脾土之湿;山药色白带酸,补脾兼入肝肺。
4. **药物的苦味与泻火作用**:
- **问题**:苦味药物多不补火,反而能泻火,为什么?
- **回答**:苦味药物得火味,中含水性,能降火。例如,黄连味苦,入心经泻火;栀子味苦,泻心包络之火;黄芩味苦,清相火。
5. **药物的辛味与散性**:
- **问题**:辛味药物多主散而不主收,为什么?
- **回答**:辛味药物得金之味,兼木之气,木气上达,故辛味不主收而主散。例如,薄荷辛而质轻,能散风寒;桂枝辛而气烈,能散肌肉之风寒。
#### **卷上四:药物的升降浮沉与治疗作用**
1. **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
- **问题**:药物的升降浮沉如何影响其治疗作用?
- **回答**:药物的升降浮沉基于天地阴阳。气分药物多升浮,味分药物多降沉。例如,薄荷、辛夷等气分药物能升散风寒;而黄连、大黄等味分药物能降火。
2. **药物的制法与治疗作用**:
- **问题**:药物的制法如何影响其升降特性?
- **回答**:药物的制法可以改变其升降特性。例如,用盐制的药物能增强其下降作用;用酒制的药物能增强其上升作用。
3. **药物的形态与治疗作用**:
- **问题**:药物的形态如何影响其治疗作用?
- **回答**:药物的形态也会影响其治疗作用。例如,升麻根中有孔道,能引水气上达,用于升阳;葛根根深且实,能升津液,用于治疗太阳经痉。
### 总结
《本草问答》通过问答形式,深入探讨了药物的产地、时令特性、味性、升降浮沉等属性及其对治疗作用的影响。书中强调了药物的气化属性和生成环境对其特性的重要性,提出了药物的五行理论,为传统医学的药物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 中心思想提炼与白话文翻译
#### **卷上五:药物的升降特性与治疗作用**
1. **药物的升降特性**:
- **问题**:饴糖和米酒都是通过发酵制成的,为什么饴糖甘润而不升,米酒却能升?
- **回答**:米酒通过自然发酵流出,得气较多,因此气盛而升。饴糖通过熬煮逼出,得气较少,因此味盛而气不升。米酒得天之气浓而升,饴糖得地之味浓而补。例如,仲景建中汤中使用饴糖是为了补中宫,而米酒能升但不守,饴糖守而不升。米酒能升能守,区别在于气味的浓薄。
2. **药物的降性与治疗作用**:
- **问题**:芒硝、大黄、巴豆等药物都有降性,但它们的作用方式不同,如何详细解释?
- **回答**:凡升者皆得天之气,凡降者皆得地之味。味浓者降速,味薄者降缓。结合药物的形态和质地,轻重也有区别。例如:
- 芒硝得水气,味咸能软坚,降气分之热,但不升。
- 大黄味苦大寒,得地火之阴味,能退火,专下血分之结。
- 巴豆辛热,但其油滑特性使其能降,而非辛热特性。
- 杏仁、葶苈色白属金,归肺;枳壳、浓朴属木,归脾胃。
- 陈皮兼辛香,能上达于肺,兼治胃脾。
- 槟榔、沉香、降香等药物,根据其质地和气味的不同,分别用于降气、降血等。
3. **药物的升降特性与形态**:
- **问题**:药物的根、实、茎、叶的特性如何影响其升降作用?
- **回答**:
- 根主上生,性升;实主下垂,性降;茎身居中,能升能降,性平;枝叶在旁,主宣发,性散。
- 例如,升麻根中多孔窍,能吸引水气上达,性主升;葛根根深,能升津液,升散太阳、阳明二经;黄芪根中虚松,能引水气上达,升达元气。
- 牛膝、灵仙、茜草等根坚实,无升达之孔道,味苦泻,气不发,因此性降。
- 草木之实,性皆主降,因为果实生长到极致后会返而下行,实核内敛,故降而兼收。
### 总结
《本草问答》通过问答形式,深入探讨了药物的升降特性及其对治疗作用的影响。书中强调了药物的气化属性和形态对其升降特性的重要性,提出了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为传统医学的药物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 中心思想提炼与白话文翻译
#### **卷上六:药物的形态、气味与治疗作用**
1. **果实的升降特性**:
- **问题**:苍耳子、蔓荆子都是草的果实,为什么能上升?花椒、橘红是木的果实,为什么能外散?
- **回答**:果实通常主收降,但形态、气味和颜色也会影响其特性。苍耳子有芒且体轻,蔓荆子味辛且气发散,因此有升性。花椒和橘红气味辛温,能升散,但它们的皮壳特性使其也有降气作用。果实的皮肉在外,可能有升散作用,而仁核在内,主收降。
2. **药物茎身的升降特性**:
- **问题**:药物的茎身在根梢之间,居于不升不降之界,为什么有的偏升,有的偏降?
- **回答**:茎身的升降特性取决于其气味的轻重。如果气味和平,则不升不降,主于和。例如,藿香和紫苏气味和平,能和气。竹茹、松节、白通草等茎身主和,可升可降。苇茎中空且味淡,属气分,功专于升。荷茎中空且气味于水,能升达清阳之气。葱白中空且气味烈,能升兼发散。木通茎通透但味苦泄,主下降。苏木色红味咸,主行血。秦皮味苦兼降湿热,用于皮肤发黄。棕皮丝毛如织,能降脉络之血。乳香树脂象脓血,治疮脓。杜仲柔敛,强筋骨。这些药物的升降特性需根据其形态和气味细分。
3. **药物的形态与治疗作用**:
- **问题**:为什么药物的根、苗、首、尾、节、芽、刺、皮、心、汁、筋、瓤等部位有不同的用途?
- **回答**:药物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取决于其形态和特性。例如:
- **********:用苗发汗,用根止汗。
- **常山**:用苗导痰上出。
- **商陆**:用根导水下行。
- **当归**:首升尾降,主生血和行血。
- **地榆**:首尾气味不同,行血力有强弱。
- **松节**:治骨节。
- **牛膝**:节如膝,利膝胫。
- **藕节**:中通,行水清瘀血,治淋症。
- **麦芽**:发芽后能疏泄水谷。
- **黄豆芽**:升达脾胃之气。
- **赤小豆芽**:透归脓血。
- **皂刺、白棘刺**:锐长,主攻破。
- **钩藤刺、红毛五加皮、白蒺藜**:钩刺芒角,能息风治筋。
- **姜皮、茯苓皮、橘皮、桑皮、槟榔皮**:治皮肿。
- **茯神木、莲子心、竹叶心**:清心火。
- **续断、秦艽**:治筋脉疼痛。
- **杜仲**:强筋骨。
- **竹茹、橘络、栝蒌**:治胸膈间结气。
- **橘皮、荷叶**:治大腹之气。
4. **药物的数目与治疗作用**:
- **问题**:仲景用药有十枚、十四开、三枚、五枚等法,是否与数目有关?《本草》中也有以数得名的药物,如三七、三棱、八角茴、六神曲、五加皮、两头尖等,是否以数为治?
- **回答**:天地间万物不外气数,数生于气。气多则数多,气少则数少。得气之先则数居前,得气之阴则数偶。例如:
- **三七**:叶非三即七,秉木火之气,能化瘀行血。
- **三棱**:苗叶与根三楞,能破血中之气。
- **八角茴**:八为木数,能温中。
- **六神曲**:六药腐化,功专入脾胃。
- **五加皮**:五为阳数,能补气。
- **两头尖**:攻破。
- **人参**:茎三桠,叶五加,秉水阴之气,能化津补气。
5. **药物的类别与治疗作用**:
- **问题**:神农本草经中不仅涉及草木,还涉及金石、禽兽、昆虫,为什么?
- **回答**:草木虽多,但得甲乙之气较多,与人体五脏六腑气化不完全契合。金石、昆虫和禽兽血肉与人体血肉相近,多能滋补。例如:
- **鳖甲**:攻破肝气,去症瘕。
- **穿山甲**:攻疮脓,散积。
- **水蛭**:攻血积。
- **虻虫**:行上下之血。
- **金箔、朱砂、龙骨**:镇心神。
- **赤石脂、禹余粮**:填涩肠胃。
- **铜、自然铜**:续接筋骨。
- **猪肉、牛肉、鸭肉、鸡肉、羊肉**:补益不同脏腑。
- **鹿茸、鹿胎**:补髓、强精、益血。
- **龟板**:益阴滋心肾。
- **虎骨**:强筋壮骨。
### 总结
《本草问答》通过问答形式,深入探讨了药物的形态、气味、数目等特性及其对治疗作用的影响。书中强调了药物的气化属性和生成环境对其特性的重要性,提出了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为传统医学的药物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 中心思想提炼与白话文翻译
#### **卷下一:药物炮制与应用**
1. **药物炮制的重要性**:
- **问题**:《雷公炮制》强调药物必须炮制才能使用,但仲景用药有时炮制有时不炮制,五方风气不同,四川用生药,广东用制药,哪种更合理?
- **回答**:药物炮制需根据其特性来决定。《雷公炮制》强调炮制的重要性,但并非所有药物都需要炮制。例如:
- **炙甘草汤**:用炙甘草益胃,气升。
- **芍药甘草汤**:用生甘草平胃,气平。
- **甘草干姜汤、侧柏叶汤**:用炮姜温而不烈。
- **四逆、理中**:用生干姜气烈,去寒。
- **附子**:古用火炮去毒,非助热。
- **葶苈、苏子、白芥**:炒用增强药效。
- **半夏、南星**:非制不用,去毒。
- **礞石**:火硝制后能坠痰。
- **山甲、鸡金**:炒或制后药性发。
- **朱砂**:不宜火制,否则失性。
- **地黄**:不宜用砂仁、生姜酒煮,否则反寒为温。
- **童便煎秋石**:大咸走血,反能发热。
- **熟地烧炭**:燥,失去滋润功效。
- **银花炭**:轻虚,能退火。
**总结**:性平之药不可太制,以免竭力;性猛峻有毒者,非制不堪用。炮制得宜,药效更佳。
2. **药物的十八反、十七忌、十九畏**:
- **问题**:《本草》提到十八反、十七忌、十九畏,是否应严格遵守?
- **回答**:药物相反如水火不容,不可同用。但仲景有时会用相反药物以取其相战成功,后人多不用。至于相畏相使不必深究,相忌也难尽拘。例如:
- ********、细辛**:忌油腻。
- **蜜、地黄**:忌葱白。
- **黄蜡**:忌鸡肉。
**总结**:药物相忌需知,但不可过于拘泥。
3. **引经药的作用**:
- **问题**:《本草》提到引经药,如羌活******入太阳经,白芷、粉葛入阳明经等,是否合理?
- **回答**:分经用药是仲景大法,但引经药不应拘泥于少数药物。药物需结合脏腑气化经脉综合考虑。例如:
- **葛根**:治太阳痉病,非阳明引经。
- **柴胡**:入少阳经,治肝胆。
- **白芍**:入厥阴经,治肝。
- **甘草**:入太阴,治脾。
- **细辛**:入少阴,治肾。
**总结**:药物需结合脏腑气化经脉综合考虑,不可仅以引经药论。
4. **六经六气的理论**:
- **问题**:六经六气源于《内经》,仲景明之,但治风、湿、燥、热、火的药物似乎混同,如何理解?
- **回答**:六气包括风、寒、湿、燥、热、火,各有特性:
- **火**:地气。
- **热**:天气。
- **寒**:天气。
- **湿**:地气。
- **风**:阴阳相应之气。
- **燥**:阴阳消耗之气。
**总结**:六气各有特性,药物需根据具体病症选择。
#### **卷下二:药物的温热特性与治疗**
1. **药物的温热特性**:
- **问题**:药物的温热特性如何影响其入肝、肾?
- **回答**:温热药物根据其特性入不同脏腑:
- **温药**:入肝,如巴戟、茴香。
- **大热药**:入肾,如附子。
2. **治风寒的药物**:
- **问题**:如何治疗风寒?
- **回答**:寒为水气,属肾。肾之���为膀胱,寒水之府。治疗风寒需通阳气,如:
- **********:通阳气,发汗。
- **羌活、独活**:引阳气,发散。
- **薄荷**:升散鼻寒。
- **桂枝**:温血分,散寒。
- **防风**:散肌肉寒气。
- **细辛**:入骨驱寒。
- **附子**:温肾阳,驱寒。
3. **湿病的治疗**:
- **问题**:如何治疗湿病?
- **回答**:湿为土气,脾主湿。治疗湿病需利湿健脾,如:
- **茯苓、扁豆、苡仁**:利湿。
- **莲米、芡实**:收湿气,健脾。
- **白术**:补脾,利水。
- **苍术**:燥湿,补胃。
- **花椒、吴萸**:散寒湿。
- **黄连、黄柏**:清热湿。
4. **暑病的治疗**:
- **问题**:如何治疗暑病?
- **回答**:暑为湿热,治疗需清热利湿,如:
- **六一散**:清热利湿。
- **黄连**:泻热燥湿。
- **石膏**:清热。
- **香薷**:散皮肤湿热。
- **土茯苓、猪苓**:散湿。
- **黄芩、鳖甲**:清热。
### 总结
《本草问答》通过问答形式,深入探讨了药物的炮制、应用、特性及其对治疗作用的影响。书中强调了药物的气化属性和生成环境对其特性的重要性,提出了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为传统医学的药物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 中心思想提炼与白话文翻译
#### **卷下三:湿、燥、热、火的理论与治疗**
1. **湿的形成与验证**:
- **问题**:水火合化为湿的说法在唐宋后无人提及,如何验证?
- **回答**:湿是水火不交的产物。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验证,例如:
- 咸鱼在晴天会发湿,因为盐中的水分在热的作用下蒸发,与火气相交形成湿。
- 干茶叶在火烘后会变润,因为茶叶中原有的润汁在火的作用下散发出来,这也是水火相交的结果。
2. **燥与湿的区别**:
- **问题**:燥与湿、火热的区别是什么?
- **回答**:
- **湿**:水火相交而成,表现为湿润。
- **燥**:水火不交,表现为干燥。燥是水火消耗之气,分为寒燥和热燥。
- **火热**:火为地之阳,热为天之阳。火更猛烈,热更温和。
3. **燥的治疗**:
- **问题**:如何治疗燥病?
- **回答**:
- **寒燥**:用温润药物,如当归、巴豆。
- **热燥**:用清润药物,如黑豆、脂麻、肉苁蓉、当归、麻仁、生地、山药。
- **津液不足**:用阿胶、贝母、麦冬、紫菀、瓜霜、百合、白蜜等润燥。
- **燥屎**:用芒硝、大黄攻下,以救津液。
4. **火热的治疗**:
- **问题**:如何区分和治疗火热?
- **回答**:
- **火**:属地之阳,入血分,用大黄等药物。
- **热**:属天之阳,入气分,用石膏、芒硝等药物。
- **少阴心肾**:主热气,用黄连、阿胶、鸡子黄等清热。
#### **卷下四:热、火、血、气的理论与治疗**
1. **热与火的关系**:
- **问题**:热与火的区别是什么?
- **回答**:
- **热**:属少阴,为天之阳,根于肾,表现为心烦热。
- **火**:属少阳,为地之阳,表现为火热症状。
- **治疗**:热用清热药,如黄连、阿胶;火用泻火药,如大黄、芒硝。
2. **血与气的关系**:
- **问题**:血属火,气属水,为何心主热气又能生血?
- **回答**:
- **血**:由肾中津液上行至心,化为赤色。
- **气**:由肾阳化水而生,水火相交形成气。
- **治疗**:补血用当归,清热用黄连、栀子等。
3. **痰的形成与治疗**:
- **问题**:痰的形成与治疗?
- **回答**:
- **痰**:由水不化气而生,分为寒痰、热痰、风痰等。
- **治疗**:寒痰用干姜、附子;热痰用知母、射干;风痰用南星、礞石等。
4. **郁的治疗**:
- **问题**:郁病如何治疗?
- **回答**:
- **郁**:血不和,肝气不舒。
- **治疗**:用逍遥散、归脾汤等调和气血,郁金子逐血散郁。
#### **卷下五:药物理论与实践**
1. **药物的分类与应用**:
- **问题**:如何评价历代本草著作?
- **回答**:
- **《本草纲目》**:药物分类详细,但部分理论泛而不精。
- **《本草从新》**:有增益,但仍有不足。
- **《本草问答》**:结合古今理论,提出药物真性,不拘泥于旧说。
2. **药物的理论与实践**:
- **问题**:如何应用药物理论?
- **回答**:
- **理论**:结合五行、六气、气血理论,分析药物特性。
- **实践**: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灵活应用。
### 总结
《本草问答》通过问答形式,深入探讨了湿、燥、热、火、血、气等理论及其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书中强调了药物的气化属性和生成环境对其特性的重要性,提出了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为传统医学的药物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025/2/21 17:23:24 通过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