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医学 祝油本草
《天地医学 祝油本草 》序言
生命,这一深邃而神秘的主题,始终是人类不懈探索的核心。中国人更是从中医的独特视角,深入思考着如何认知生命、改造生命、调养生命与呵护生命。中华文明在现代文明与科学技术的浪潮中,坚守着自身独特的观点,创立了别具一格的医学体系 —— 天地医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医。
中医,是中国人遵循天地规律,总结出的生活方式与智慧结晶。其传承源远流长,从古老的上古祝由之术,到蕴含着深刻哲理的道易诸经;从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到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从神农、黄帝等医学先驱,到华佗、扁鹊等杏林圣手;从庄严的祭祀天地仪式,到三教融合的仪轨;从象征着宇宙奥秘的河图洛书,到阐释万物变化的阴阳五行;从指导农事与生活的农历节气,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由中医提出的生命与天地一体的生命观、健康观、宇宙观,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漫漫长路。它们是基于中医生命观的创新与传承,承载着中华文明与中医文化的深厚脉络。
在我家的传承体系中,对中医的研习与探索从未间断。祖上极为重视医学典籍的收集,只要是对百姓有益的医书,都会不惜代价急切购入,因而家中藏有许多国内罕见的医学珍本。自童年起,我在学习科举应试文章之余,便开始涉猎这些珍贵的医书。每一次从书中领悟到医理的精妙之处,内心都充满了喜悦与满足,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此后,我更是全身心投入,将家中所藏医书逐一精心研读,至今已有四十载。
医学之道,首重医理的领悟。只有透彻理解医理,才能准确辨别病症;而精准的病症辨别,又是合理用药的前提。基于这样的认知,我潜心撰写了十本医学著作,旨在从根源上探究医理,详细阐述四诊的要点。在研究经典含义与分析病情时,我广泛参考古今众多医家的观点,力求做到精准恰当。
在选用本草的过程中,我深感责任重大。上天孕育药物,本是为了拯救世人的病痛,但用药稍有不慎,便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那些药性偏驳的药物。自古以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堪称集大成者。其考证详实、内容丰富,极大地弥补了《尔雅》《诗疏》在医药领域的不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鉴于此,我虽自知才疏学浅,仍鼓起勇气从《本草备要》中找出祝油所需成分,结合前人的论述以及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进行修改增补,力求将那些未被充分阐释的医理和本草知识扩充完善。修订完成后,将其命名为《天地医学 祝油本草》,期望它既能满足当下祝油实践的需求,又能为传承和发展古代医学经典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我撰写《天地医学 祝油本草》这本书,旨在传承和解读中医经典,延续并厚植中医的根脉,在守正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我以古圣先贤为榜样,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医,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历久弥新。希望本书能为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医事业的繁荣发展。
逍摩居士
2025年1月12日
祝油选择本草的理论:
大抵来说,酸味五行属木,入肝经;苦味属火,入心经;甘味属土,入脾经;辛味属金,入肺经;咸味属水,入肾经。这是五味对应的基本属性。
青色属木,入肝经;赤色属火,入心经;黄色属土,入脾经;白色属金,入肺经;黑色属水,入肾经。这是五色对应的属性。
酸味药物,能收敛、固涩;苦味药物,能泻下、燥湿、坚阴;甘味药物,能补益、调和、缓急;辛味药物,能发散、润燥、走行;咸味药物,能下行、软坚;淡味药物,能通利窍道、渗湿泄水。这是五味的功效。
寒、热、温、凉,是药物的气;酸、苦、甘、辛、咸、淡,是药物的味。气属阳,味属阴。气厚的是纯阳之性,气薄的是阳中之阴;味厚的是纯阴之性,味薄的是阴中之阳。气薄能发散,气厚能发热;味厚能泻下,味薄能通利。
辛味和甘味能发散,属阳;酸味和苦味能涌吐、泻下,属阴。咸味能涌吐、泻下,属阴;淡味能渗湿泄水,属阳。轻清、升浮的属阳,重浊、沉降的属阴。清阳之气出于上窍(对应耳、目、口、鼻等七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对应前后二阴)。清阳之气发散于肌表,浊阴之气趋向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肢,浊阴之气归聚六腑。这是阴阳属性的区分。
轻虚的药物轻浮上升,重实的药物沉降下行。味薄的药物上升生长,气薄的药物下降收敛;气厚的药物上浮增长,味厚的药物下沉潜藏;味平的药物能化生。气厚味薄的药物上浮上升,味厚气薄的药物下沉下降。气味都厚的药物能浮能沉,气味都薄的药物可升可降。酸味和咸味药物没有上升之性,辛味和甘味药物没有下降之性,寒性药物没有上浮之性,热性药物没有沉降之性。这是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李时珍说:上升的药物用咸寒之品引导,能沉降直达下焦;下沉的药物用酒引导,能上浮至巅顶。同一味药,有的根升梢降,有的生升熟降,可见升降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也与用药方法有关。一般根在土中,根的上半身药力上升,下半身药力下降,即使同一味药,根和梢药效有别,用错了就没有效果。)
质地轻的药物上行入心肺,质地重的药物下行入肝肾。中空的药物能发表,内实的药物能攻里。树枝状的药物能通达四肢,皮类药物能作用于皮肤,中心或主干部位的药物能进入脏腑。枯燥的药物入气分,润泽的药物入血分。这是药物上下内外,各按其特性归经的规律。
颜色青、味道酸、气味臊(臊是木气所化)、属性属木的药物,都入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属甲木,肝属乙木)。颜色赤、味道苦、气味焦(焦是火气所化)、属性属火的药物,都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属丙火,心属丁火)。颜色黄、味道甘、气味香(香是土气所化)、属性属土的药物,都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属戊土,脾属己土)。颜色白、味道辛、气味腥(腥是金气所化)、属性属金的药物,都入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属庚金,肺属辛金)。颜色黑、味道咸、气味腐(腐是水气所化)、属性属水的药物,都入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属壬水,肾属癸水。一般一脏配一腑,腑属阳,所以用甲、丙、戊、庚、壬表示;脏属阴,所以用乙、丁、己、辛、癸表示)。十二经脉中,只有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没有特定的归属,它们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相通。厥阴主血,入厥阴血分的药物,都归入心包经;少阳主气,入胆经气分的药物,都归入三焦经。命门相火散布于胆、三焦、心包经,所以入命门的药物,也归入三焦经。这是各种药物归入各条经脉的情况。人的五脏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存在子母相生的关系。医经说,虚证要补其母脏,实证要泻其子脏;又说,子脏能使母脏充实。比如肾是肝的母脏,心是肝的子脏,所以入肝经的药物,也归入肾经和心经。肝是心的母脏,脾是心的子脏,所以入心经的药物,也归入肝经和脾经。心是脾的母脏,肺是脾的子脏,所以入脾经的药物,也归入心经和肺经。脾是肺的母脏,肾是肺的子脏,所以入肺经的药物,也归入脾经和肾经。肺是肾的母脏,肝是肾的子脏,所以入肾经的药物,也归入肺经和肝经。这是五行相生、子母相应的道理。
药物各有形状、性质、气味、质地。药物归入各条经脉,有的是因为形状相似(比如连翘形状像心,所以归入心经;荔枝核形状像睾丸,所以归入肾经),有的是因为性质相类(比如滋润的药物走血分,干燥的药物入气分;来源于天的药物向上,来源于地的药物向下),有的是因为气味相求(比如香气入脾经,焦气入心经),有的是因为质地相同(比如药物的头部对应人体头部,主干对应人体躯干,树枝对应人体四肢,皮对应人体皮肤;又如红花、苏木的汁液像血,所以归入血分)。这些自然的道理,用心思考就能领会。
药物之间,有相须的关系,即同类药物相互配合不能分离(比如黄柏和知母,破故纸和胡桃);有使药,是辅助主药发挥作用的;有相恶的关系,即一种药物会削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有相畏的关系,即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的制约;有相反的关系,即两种药物不能一起使用;有相杀的关系,即一种药物能克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这是药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含义。
肝厌恶紧急,当肝出现紧急的情况时,要赶紧吃甘味食物来缓和(肝如同将军,情志易怒,气机急切,过于急切就会伤害自身,所以适宜用甘味缓和,使急切的状态平复,因为柔和能克制刚强)。肝喜欢疏散,当需要疏散时,要赶紧吃辛味食物来疏散,辛味对肝有补养作用,酸味则能泻肝火(木不宜郁滞,所以要用辛味疏散,顺应其特性就是补,违背其特性就是泻,肝喜欢疏散而厌恶收敛,所以辛味为补,酸味为泻)。心厌恶迟缓,当出现迟缓的情况时,要赶紧吃酸味食物来收敛(心藏神,情志喜乐,喜乐过度则气缓,导致心虚神散,所以适宜用酸味收敛)。心喜欢软润,当需要软润时,要赶紧吃咸味食物来软润,咸味对心有补养作用,甘味则能泻心火(心火太旺就会躁动不安,所以要赶紧用咸味来软润,因为咸属水,能与火相济,心喜欢软润,所以以咸味软润为补,心厌恶迟缓,所以以甘味缓和为泻)。脾厌恶湿邪,当出现湿邪时,要赶紧吃苦味食物来燥湿(脾主运化水谷、制约水液,湿邪过盛就会伤害脾土,所以适宜用苦味燥湿)。脾喜欢和缓,当需要和缓时,要赶紧吃甘味食物来补养(脾贵在充实、温和、宽厚,其性喜欢和缓,所以适宜用甘味缓和,脾喜欢甘味而厌恶苦味,所以苦味为泻,甘味为补)。肺厌恶气上逆,当出现气上逆时,要赶紧吃苦味食物来泄降(肺主气,行治理调节之令,气病就会上逆于肺,所以要赶紧用苦味降泄)。肺喜欢收敛,当需要收敛时,要赶紧吃酸味食物来收敛,酸味对肺有补养作用,辛味则能泻肺(肺对应秋气,主收敛,所以适宜用酸味收敛,肺气宜聚不宜散,所以酸味收敛为补,辛味发散为泻)。肾厌恶干燥,当出现干燥时,要赶紧吃辛味食物来润燥生津、通气(肾为水脏,藏精,阴虚则容易干燥,所以适宜用辛味润燥,因为辛属金,是水的母气,辛味能开通腠理、使津液布散,是因为辛味能通气,水中有真气,只有辛味能通达,气到则水也到,所以可以润肾燥)。肾喜欢坚固,当需要坚固时,要赶紧吃苦味食物来坚固,苦味对肾有补养作用,咸味则能泻肾(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所以肾喜欢坚固,适宜用苦味坚固,苦味能坚固,所以为补,咸味能软坚,所以为泻)。这是五脏补泻的道理。
酸味会伤筋(酸味走筋,过量就会伤筋,导致拘挛),辛味能克制酸味(辛味属金,所以能克制木之酸味)。苦味会伤气(苦味从火化,所以会伤肺气,因为火克金;另外,阳气性升,苦味性降,气被苦味遏制就不能舒展,所以苦味伤气),咸味能克制苦味(咸味属水,所以能克制火之苦味。按说气被苦味所伤,用咸味克制,这是五行相制的原理;若用辛味助金,用甘味泄苦,也是便捷的方法,因为气味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阴胜就用阳来克制,阳胜就用阴来克制,至于其中是否合适,就在于灵活运用)。甘味会伤肉,酸味能克制甘味(酸味属木,所以能克制土之甘味)。辛味会伤皮毛(辛味能散气,所以会伤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苦味属火,所以能克制金之辛味)。咸味会伤血(咸味从水化,所以会伤心血,因为水胜火,吃咸的东西会口渴,就可知会伤血),甘味能克制咸味(甘味属土,所以能克制水之咸味)。这是五行相克的道理。
辛味走气分,气病的人不要多吃辛味食物(《五味论》说:多吃辛味食物,会让人内心空虚如洞)。咸味走血分,血病的人不要多吃咸味食物(血遇到咸味就会凝结不流,《五味论》说:多吃咸味食物,会让人口渴)。苦味走骨,骨病的人不要多吃苦味食物(苦味性沉降,属阴,骨属肾,也属阴,骨遇到苦味就会使沉阴过盛,导致骨重难以抬举,《五味论》说:多吃苦味食物,会让人呕吐)。甘味走肉,肉病的人不要多吃甘味食物(甘味能缓和中焦,容易产生胀满,《五味论》说:多吃甘味食物,会让人心里烦闷)。酸味走筋,筋病的人不要多吃酸味食物(酸味能收缩,筋遇到酸味就会收缩,《五味论》说:多吃酸味食物,会让人小便不利)。这是五种疾病所应禁忌的饮食。
多吃咸味食物,会使血脉凝涩而颜色改变(因为水能克火,所以病在心的血脉和颜色,《五味篇》说:心病忌咸)。多吃苦味食物,会使皮肤干枯、毛发脱落(因为火能克金,所以病在肺的皮毛,《五味篇》说:肺病忌苦)。多吃辛味食物,会使筋脉拘急、爪甲干枯(因为金能克木,所以病在肝的筋和爪甲,《五味篇》说:肝病忌辛)。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肌肉粗糙、嘴唇外翻(胝是皮肤增厚,比如手足胼胝;因为木能克土,所以病在脾的肌肉和嘴唇,《五味篇》说:脾病忌酸)。多吃甘味食物,会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因为土能克水,所以病在肾的骨骼和头发,《五味篇》说:肾病忌甘)。这是五味过量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风邪在体内侵犯,治疗用辛凉药物,用苦甘药物辅佐,用甘味缓和,用辛味发散(风属木气,金能克制,所以用辛凉药物治疗。但辛味过多可能伤气,所以用苦甘药物辅佐,苦味能克制辛味,甘味能益气;木性急切,所以用甘味缓和,风邪过盛,所以用辛味发散)。热邪在体内侵犯,治疗用咸寒药物,用甘苦药物辅佐,用酸味收敛,用苦味发散(热属火气,水能克制,所以用咸寒药物治疗,用甘苦药物辅佐,甘味能克制咸味,防止咸味太过,苦味能泄热,去除热邪之实。热邪盛于经脉而不收敛的,用酸味收敛;热邪郁于体内而不解的,用苦味发散)。湿邪在体内侵犯,治疗用苦热药物,用酸淡药物辅佐,用苦味燥湿,用淡味渗泄(湿属土气,燥能除湿,所以用苦热药物治疗,酸味属木,能克制土,所以用酸淡药物辅佐,用苦味燥湿是因为苦味属火,用淡味渗泄是因为淡味能通利窍道)。火邪在体内侵犯,治疗用咸冷药物,用苦辛药物辅佐,用酸味收敛,用苦味发散(相火、畏火,所以用咸冷药物治疗,苦味能泄火,辛味能散火,所以用它们作为辅佐,酸味收敛、苦味发散,与治疗热邪侵犯的道理相同)。燥邪在体内侵犯,治疗用苦温药物,用甘辛药物辅佐,用苦味泻下(燥属金气,火能克制,所以用苦温药物治疗,苦味属火;用甘辛药物辅佐,是因为木受金伤,用甘味缓和,金的正味;如果邪实在体内,就用苦味泻下)。寒邪在体内侵犯,治疗用甘热药物,用苦辛药物辅佐,用咸味泻下,用辛味润燥,用苦味坚固(寒属水气,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所以用甘热药物治疗,甘味属土,热属火;用苦辛等药物辅佐,就像《藏气法时论》说:肾厌恶干燥,赶紧用辛味润燥,肾喜欢坚固,赶紧用苦味坚固,用苦味补养,用咸味泻下)。这是六种外邪侵犯的主治方法,各有适宜的用药。
药物必须等炮制、烘焙完毕后再称量使用,不能生着称量。湿润的药物要先增加重量,干燥后再称量。
用酒炮制能使药物升提,用姜炮制能使药物温散。加入盐能使药物入肾经并软坚,用醋能使药物入肝经并收敛。用童便能去除药物的劣性并使其下行,用米泔水能去除药物的燥性并调和中焦。用乳能滋润干枯、滋生血液,用蜜能甘甜缓和、补益元气。用陈壁土借助土气来补养中焦脾胃。用面裹煨或用曲炮制,能抑制药物的强烈性味,避免伤害上焦。用黑豆、甘草汤浸泡,能解毒,使药物平和。用羊酥、猪脂涂抹后烧炙,能使药物渗透入骨,容易脆断。去除药物的瓤能避免腹胀,去除药物的心能消除心烦。这是药物炮制的不同方法,各有适宜的用途。(本草中所说的黑豆、乌豆,都是黑大豆。苏颂说:颗粒紧小的是雄黑豆,入药更好;寇宗奭说:小的药力更佳,都是指黑大豆中较小的,不是世俗所说的马料豆。世俗所说的马料豆,就是穞豆,穞豆性温热,味道苦涩粗劣,是豆类中最差的品种,因为它是野生的,价格最便宜,北方很多,所以用来喂马,大概所有豆类都可作马料,但没有比这种豆更便宜的了。现在药店里煮何首乌,不用黑大豆而用穞豆,很荒谬,甚至还有把煮过何首乌的穞豆,冒充淡豆豉,尤其可笑。有的医生在煎剂中加入穞豆皮,不知道黑大豆的皮有药用价值,穞豆的皮没有药用价值。因为李时珍把穞豆误注为小黑豆,导致后人很多误解。)
在使用药物时,药物的新旧选择有着重要讲究。有些药物适合用存放时间久的,这类药物收藏的时候一定要放在高处且干燥的地方,还必须经常查看,不能让它们发霉或者被虫蛀。像南星、半夏、******、大黄、木贼、棕榈、芫花、槐花、荆芥、枳实、枳壳、橘皮、香栾、佛手柑、山茱萸、吴茱萸、燕窝、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石灰、米、麦、酒、酱、醋、茶、姜、芥、艾、墨、蒸饼,以及各种曲类、胶类等药物,都是陈久的更好。这是因为陈久的药物,有的烈性减弱了,有的火气消散了。比如煎煮这些药物时,要用小火,让药汤微微沸腾就行,煎煮时间绝对不能超过七天。要是煎煮的天数多了,火气就会太重,就算把药存放得再久,那过重的火气始终都没办法完全消散。人服用了这样的药,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助长体内火气,损伤阴液。煎制膏剂的时候同样也适宜用小火,并且不能长时间煎煮。身体阴虚有火的人,所有的药饵和食物,最忌讳的就是煎炒。制作药丸时,应该把药材切成非常薄的片子,蒸熟蒸透后捣成药丸。要是用火烘焙来制作药丸,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引发体内火气,损伤阴液,让旧病再次发作。除了上面说的这些适合用陈药的情况,其余的药物都适宜用新鲜的。如果药物陈旧腐朽,不够新鲜,它的气味就不完整,人服用了肯定没有效果。唐代耿湋有诗说 “朽药误新方”,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药物有新有陈,各不相同,在使用的时候,关键是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各用其适宜的,这样才能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
以下是祝油的九种成分
山茶油
- 性味:味甘、性凉。
- 功效:具有清热化湿、杀虫解毒、润肠通便等功效。甘凉之性使得它能清热,对于体内有热邪的情况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化湿功效可帮助调节体内水湿代谢,改善因湿邪导致的不适。
- 应用:在传统中医中,可用于治疗痧气腹痛,将山茶油适量服用,有助于缓解疼痛;对于烫火伤,外用涂抹山茶油,能起到一定的凉血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类似于山茶花用麻油调涂治疗汤火伤灼 ,利用其凉性减轻伤处的热痛;还可用于疥癣瘙痒,通过涂抹山茶油,借助其杀虫解毒的功效,减轻症状。在现代,山茶油也因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常作为健康食用油,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 山茶花味微辛、甘,性寒。能凉血,可治疗吐血、鼻出血、肠风下血以及汤火烫伤(用麻油调和后涂抹)。使用红色的山茶花。山茶花的种子,与妇人的头发一起,研成粉末后掺用。
解读:山茶花的微辛、甘寒之性决定了它凉血的功效。辛味能散,寒性清热,可使血分的热邪得以清解,从而达到凉血止血的目的,所以对于吐衄、肠风下血等血热妄行的出血症状有治疗作用。对于汤火伤灼,通过麻油调涂,利用山茶花的凉血清热以及麻油的滋润作用,缓解伤处的热痛,促进伤口愈合。在用法上,将山茶花种子与妇人头发研末掺用,可能是利用了两者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某些病症的效果,不过具体原理可能还与传统中医的特殊经验和理论相关 。
胡麻
又名脂麻、巨胜子。有补肝肾、润五脏、滑肠的作用。
胡麻味甘,性平。能补益肝肾,滋润五脏,填充精髓,强健筋骨,明亮耳目,使人耐饥渴(可以用来辟谷),使须发变黑,通利大小肠,治疗风邪导致的瘫痪(河间说:用谷物来治疗风病,又说:治疗风病要先治疗血,血行通畅则风邪消散,胡麻入肝经,能补益肝血,所以在治风的药物中不可缺少。李廷飞《三元延寿书》中说:风病患者长期服用,能行走端正,语言清晰。《神农本草经》将其收为上品,道经记载它的功效,确实是神奇的物品。),能凉血解毒(生嚼后,外敷治疗小儿头疮)。服用后会使人肠道滑利(与白术一起使用较好)。精气不固的人,也不宜食用。皮肉都为黑色的品质好。经过九次蒸制、九次晾晒后,可以作为食物服用(陶隐居说:在八种谷物之中,只有胡麻最好)。胡麻油,能治疗疮疡,有滑胎的作用,熬制膏药时经常使用(能凉血止痛,生肌解毒)。壁虱胡麻(又名亚麻),味甘,性微温,可治疗严重的风疮、癣病(郑奠一经常用壁虱胡麻,配合苦参、蒺藜,治疗严重的疯病、疥癞,多次有治愈的案例)。它的颜色像栗子,气味难闻,不堪食用,只可入药。
解读:胡麻的甘平之性使其具有平和的滋补功效。甘味入脾,能补养;性平则不寒不热,适合长期服用。它能补益肝肾,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得补,则精髓充足,筋骨强健,耳目得以滋养,所以能起到填精髓、坚筋骨、明耳目等作用。其润五脏、滑肠的功效,与它滋润的特性有关,能使人体的脏腑和肠道保持滋润,促进消化和排泄。对于风邪导致的瘫痪,从中医理论来看,风病多与血虚有关,胡麻入肝益血,血行通畅则风邪易散,所以在风药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其滑肠的特性,会使肠道蠕动加快,所以精气不固的人不宜食用,以免加重精气外泄。经过九蒸九晒的炮制方法,能改变胡麻的药性,使其更适合作为日常服食的滋补品。胡麻油在治疗疮疡方面,利用其凉血止痛、生肌解毒的作用,促进疮疡的愈合;但要注意其滑胎的作用,孕妇应避免使用。壁虱胡麻虽然也属于胡麻类,但性味和功效与普通胡麻有所不同,它主要用于治疗风疮、癣病,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也体现了中药的多样性 。
辛夷
又名木笔花、迎春花。能宣泄疏散上焦的风热。
辛夷味辛、性温,质地轻且浮散。入肺经和胃经气分,能帮助胃中清阳之气向上运行,通达到头脑。能温暖脾胃,解除肌表之邪,通利九窍,疏通关节。主要治疗胆经将热转移到脑部导致的鼻流大量浊涕的鼻渊症,以及风寒侵袭脑部导致的鼻塞(《内经》说:脑液渗出就成为鼻涕。王冰说:胆汁不清,就会成为浊涕,像泉水一样不停,所以叫做鼻渊),还有头痛、面部黑斑(可制作面脂)、目眩、齿痛等九窍风热之病。辛夷气味辛香,善于走窜,身体虚弱的人偶然感受风寒而鼻塞的要禁用。头痛属于血虚火盛的,服用后会更加严重。(李时珍说:肺开窍于鼻,阳明胃经的脉络环绕鼻子向上走行,脑是元神所在之处,鼻是命门的孔窍。人的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就会导致头部低垂,九窍功能不利。人的记忆力都在脑中,小儿健忘,是因为脑还没有发育完全;老人健忘,是因为脑逐渐空虚。人只要看到一个事物,就会有一个影像留在脑中。如今人们回忆往事时,一定会闭上眼睛向上看并思索,这就是在将精神凝聚在脑的表现。)使用时要去掉外面的皮毛(因为皮毛会刺激肺,使人咳嗽),稍微烘焙一下。与芎、蒲、石膏、蒲黄、黄连等药物配伍。(鼻渊、鼻鼽、鼻窒、鼻疮以及痘疮后出现的鼻疮,都可以用辛夷研成粉末,加入少许麝香,用葱白蘸取后放入鼻中数次,效果很好。)
解读:从中医理论来讲,辛夷性辛温,其轻浮之性使其能够作用于人体的上焦。上焦包括心肺等脏腑以及头面部,所以它能针对上焦风热引发的病症,比如鼻渊。鼻渊多由胆经有热,热邪循经上犯于脑,影响到鼻窍,导致鼻流浊涕。辛夷通过助胃中清阳上行,使清气能上达头脑,从而改善相关症状。其通九窍、利关节的功效也与它的走窜之性有关,能帮助疏通人体的孔窍和关节,使气血运行更加通畅。但因其辛香走窜,对于虚人感受风寒,正气不足,难以抵御药物的发散之力,所以禁用;对于血虚火炽的头痛,辛温之性会加重体内的火热,故而也不宜使用。
沉香
有宣泄、调气的作用,质重,能温暖肾脏。
沉香味辛、苦,性温。各种木材大多浮于水,而沉香唯独下沉,所以能使气下行并使痰涎坠下(发怒会使气上逆,沉香能平肝并使气下行)。既能下降也能上升,所以能调理各种气机并使中焦气机调和(李东垣说:沉香上可至天,下可至泉,作为药用和使药都非常合适)。它颜色黑,属阳,所以入右肾命门,能温暖肾精,助益阳气,行气温中。可治疗心腹疼痛、噤口毒痢、症癖邪气、冷风麻痹、气痢气淋、肌肤水肿、大肠虚闭等病症。但气虚下陷、阴亏火旺的人,千万不要服用。颜色黑且能沉水,油润成熟的品质好。气味香甜的药性平和,气味辛辣的药性温热(有鹧鸪斑的,名叫黄沉;颜色如牛角黑的,名叫角沉;咀嚼时感觉柔软,削开时能卷曲的,名叫黄蜡沉,非常难得;半沉于水的,是煎香、栈香,不要使用;鸡骨香虽然能沉水但中心是空的,都不能用;不沉水的,是黄熟香)。入汤剂时,研磨成汁冲服;入丸散剂时,用纸包裹放在怀中,等干燥后研磨。忌用火。(吴球的《活人心统》中记载,治疗胃冷长久呃逆,用沉香、紫苏、白豆蔻仁各一钱,研成粉末,每次用柿蒂汤送服五到七分,有效。)
解读:沉香的特性在于其能降气坠痰涎,又能升能降以调理气机。其质重下沉,入肾经,肾主藏精,主生殖,命门之火与肾阳密切相关,所以沉香可以暖精助阳,对肾脏虚寒等问题有一定疗效。从气机角度看,人体的气机需要升降有序,沉香对于气逆上冲、痰涎阻滞等情况,能起到降气化痰的作用;对于中焦气机不畅,又能起到调理作用。然而,对于气虚下陷,本就需要升提阳气,沉香降气的特性不适合;阴亏火旺者,沉香的温热之性会加重体内的阴虚火旺,所以也应禁用。在辨别沉香品质时,不同的外观特征对应着不同的品质和药性,这也是中医用药注重药材品质的体现。
丁香
能燥湿,温暖脾胃,温补肾气。
丁香味辛、性温,属纯阳之性。能泄散肺经之邪,温暖脾胃,尤其擅长治疗肾脏疾病,能壮阳事,温暖阴户。可治疗胃冷导致的壅塞胀满、呕吐呃逆(呃逆的原因有多种,有痰阻气滞、食物堵塞导致气机不能升降的,有火郁于下焦的,有伤寒经过发汗、呕吐、攻下后中气大虚的,有阳明内热没有及时攻下的,有痢疾大量泄泻后胃虚而阴火上冲的。朱丹溪说:人的阴气依靠胃来滋养,脾胃受伤,肝木就会挟带相火,直冲上呼吸道,古人认为是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除痰液、通利气机,只是助长火气而已。李时珍说:应当根据虚实阴阳的情况,或泄热,或降气,或温阳,或补益,或涌吐,或攻下。古方单用柿蒂,是取其苦温能降气的作用,《济生方》中加丁香、生姜,是取其开郁散痰的功效,也曾经取得疗效。朱氏只是执着于用寒凉治疗热证,矫正偏差有些过度了)、症癖奔豚、腹痛口臭(朱丹溪说:脾有郁火,蔓延到肺中,浊气向上运行,就会引发口气,用丁香治疗,就如同扬汤止沸,用香薷治疗最为快捷)、脑疳齿、痘疮灰白不发等病症。丁香辛热且燥,不属于虚寒的病症,一概不要使用。雄性的颗粒小,称为公丁香;雌性的颗粒大,称为母丁香,也就是鸡舌香。丁香畏惧郁金,忌用火。(《证治要诀》中记载,治疗吃螃蟹导致的损伤,用丁香末,用姜汤送服五分。)
解读:丁香纯阳之性使其在温里散寒方面功效显著。它对脾胃虚寒的病症,比如胃冷壅胀、呕哕呃逆等,能起到温暖脾胃、降逆止呕的作用。在治疗呃逆时,需要详细辨别病因,因为呃逆的成因复杂,并非都能用丁香治疗,像朱丹溪和李时珍所讨论的,要根据不同的虚实阴阳情况辨证论治。对于肾阳不足,丁香能壮阳事、暖阴户,这与它温补肾气的作用相关。然而,其辛热而燥的特性,决定了如果不是虚寒之证,使用后可能会加重体内的热邪和燥气,所以必须严格辨证使用。公丁香和母丁香虽然来源相同,但在形态和功效上可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在临床应用中也需要加以区分 。
乳香
又名熏陆香。有宣泄、活血舒筋的作用。
乳香味苦、性温,气味辛香且善于走窜。归心经,能通行于十二经脉。能祛散风邪,伸展筋脉(对于筋脉不能伸展的情况,在敷药中可加用乳香),调理气机,活血化瘀,能托护内里,保护心脏(乳香的香气能透达疮孔,使毒邪外出,不至于向内攻侵),生肌长肉,止痛。可治疗心腹各种疼痛、口噤不开、耳聋、痈疽疮肿、难产、折伤(都是取其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也可治疗癫狂(能祛散风邪,消散瘀血,沈存中《灵苑方》中的辰砂散,用辰砂一两、乳香、枣仁各五钱,用酒送服,尽量饮酒至沉醉,听任其睡一到两天,不要惊动,若惊醒就不可救治;《本事方》中加人参一两,名叫宁志膏),还能止泻痢。疮疽已经破溃的不要服用,脓液多的不要外敷。乳香产自各个番邦地区,圆大如乳头、质地明透的品质好(如今松脂、枫脂中也有类似形状的,市场上有人用其伪造乳香)。乳香质地黏腻难以研磨,可水飞法处理。将钵放在热水中,与灯心草一同研磨,就容易磨细(《山居四要》中记载,阴茎作痛,用乳香和葱白等分,捣烂后外敷)。
解读:乳香辛香走窜,这一特性使其能快速通行十二经脉,将药力输送到全身各处。从中医气血理论来看,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乳香调气活血,能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状态,对于因气血瘀滞导致的各种疼痛,如心腹疼痛、跌打损伤疼痛等,都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其去风伸筋的功效,与风邪侵袭人体导致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相关,乳香通过祛散风邪,使筋脉得以舒展。在治疗痈疽疮肿时,它能托里护心,这是因为其香气能引导毒邪外出,避免毒邪内陷,从而保护内在脏腑。但对于疮疽已溃者,服用乳香可能会影响创口愈合,因为其活血作用可能导致出血;脓液多者外敷,不利于脓液排出,所以要禁用。在研磨乳香时,其黏腻的特性需要特殊处理,水飞法和借助灯心草、热水等方式,体现了古人在中药炮制上的智慧。
没药
又名末药。有宣泄、散瘀定痛的作用。
没药味苦、性平,能入十二经脉。能消散郁结之气,通利瘀滞的血液,消除肿胀,止住疼痛(血液瘀滞则气机壅塞,气机壅塞则经络胀满拘急,所以会出现肿胀且疼痛的症状),能生肌(能推陈致新,生成新的好血)。可治疗金疮、杖疮、恶疮、痔漏、翳晕目赤(因肝经有瘀热导致)、产后血气疼痛,能破除症瘕,导致堕胎。(乳香偏于活血,没药偏于散瘀,都能消肿、止痛、生肌,所以常常一起使用)。各种疼痛不是由血瘀引起,而是由血虚引起的,产后恶露排出过多,腹中虚痛的,痈疽已经破溃的,按照医法都应当禁用。没药产自南方各个番邦地区,颜色红类似琥珀的品质好。制作方法同乳香(筋骨损伤,用米粉四两,炒黄,加入没药、乳香末各半两,用酒调成膏状,摊开后贴敷)。
解读:没药与乳香功效相近,都作用于十二经脉,针对气血瘀滞的问题。它能散瘀定痛,主要针对瘀血阻滞导致的疼痛和肿胀。在人体生理状态下,气血的正常流通是维持健康的基础,一旦血液瘀滞,就会引发各种病症。没药通过消散瘀血,使气血重新通畅,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其生肌功效在于促进新血生成,新血充足则能滋养肌肤,促进伤口愈合。在临床应用中,没药与乳香常配伍使用,两者相互协同,增强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生肌的效果。然而,对于血虚引起的疼痛,使用没药不仅不能缓解,反而可能加重血虚症状;产后恶露去多、腹中虚痛,此时人体气血虚弱,应以补养为主,使用没药可能会损伤正气;痈疽已溃后,使用没药不利于创口的正常愈合,所以都要禁用。在辨别没药品质时,颜色类似琥珀是优质没药的特征之一,同时其炮制方法与乳香相同,这也体现了中药炮制的规范性和传承性。
艾叶
有宣泄、调理气血,燥湿、驱逐寒邪和热邪的作用。
艾叶味辛苦,生用时性温,熟制后性热,具有纯阳的特性,能够挽回即将垂绝的元阳之气。它能通利十二经脉,行于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调理气血,驱逐寒湿之邪,温暖子宫,止住各种出血,温煦中焦,开通郁结,调节月经,安胎(胎动不安、腰痛伴有下血,用胶艾汤效果良好,阿胶与艾叶煎服,也可治疗虚寒性痢疾)。可治疗吐血、鼻出血、崩漏、带下(是治疗带下病的要药)、腹痛、冷痢、血痢、霍乱导致的转筋,还能杀灭蛔虫、治疗癣病(用醋煎服,外科有用干艾叶煎汤,加入二三钱白矾,用来洗疮,然后再敷药,因为人体气血虚寒,必定借助艾叶的药力来扶助阳气,而且艾叶的特性又能杀虫)。用它来艾灸,能透达诸经,消除百病(丹田气弱、脐腹寒冷的人,用熟艾装入袋子中,放在脐部,能起到温暖的作用;老人丹田气弱,腰腹经常畏寒,用这种方法也适宜,把艾叶夹在袜子里)。艾叶纯阳且香燥,凡是血燥生热的人,禁止用艾叶艾灸,因为艾灸也会大大损伤阴血,身体虚弱的人要谨慎使用。存放时间久的艾叶品质好,将其揉捣得如同绵絮一样,称为熟艾,用于艾灸。妇人服用的丸剂、散剂,用醋煮后捣成饼状,再研成粉末使用(加入几片茯苓一起研磨,就容易磨细)。煎服适宜用新鲜的艾叶,以醋、香附作为使药(艾附丸,能调理妇人的各种病症。宋代时重视汤阴的艾叶,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就以蕲州的艾叶为最佳,据说用来艾灸酒坛,一灸就能穿透。《本草蒙筌》《本草发明》都把野艾当作真正的蕲艾,虽然有香气,但实际上不是艾叶的品种,如今很多人用蓬蒿来伪造蕲艾)。
解读:从性味和功效来看,艾叶的辛苦之味和纯阳特性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辛味能行散,苦味能燥湿,纯阳则可温通,所以它能调理气血、驱逐寒湿。在人体生理状态中,气血的顺畅运行和阳气的充足至关重要,艾叶通十二经、走三阴经,能全方位地调节人体经络气血,使阳气得以通达,寒湿之邪无处遁形。其温暖子宫、调经安胎的功效,对于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维护意义重大,胶艾汤就是经典的安胎方剂。在治疗出血病症方面,艾叶通过温经止血的作用,使血液循经而行,不再妄行导致出血。对于虚寒性的腹痛、冷痢等,艾叶的温热之性能够驱散寒邪,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在治疗霍乱转筋时,艾叶能调节气机,缓解筋脉的拘挛。其杀虫治癣的功效,与它的燥湿和纯阳特性有关,能改变虫类和癣菌生存的环境。在艾灸应用上,艾叶能透达诸经,借助温热之力,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血燥生热者禁用艾灸,是因为艾灸的温热会进一步加重体内的热邪,损伤阴血;身体虚弱者慎用,是因为艾灸的纯阳之力可能会对虚弱的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在炮制和使用上,不同的剂型和炮制方法有不同的用途,存放时间久的艾叶用于艾灸,是因为其燥性相对缓和;新鲜艾叶煎服,能更好地发挥其清热、止血等功效。而辨别艾叶的真伪和品质,在古代就备受重视,不同产地的艾叶品质有差异,蕲州艾因其独特的功效而备受推崇,同时也存在着以假乱真的情况 。
野白术
有补气生血、健脾燥湿的作用。
野白术味甘,能补脾;性温,能和中;味苦,能燥湿(《内经》说:脾厌恶潮湿,急需食用苦味的药物来燥湿)。本来就善于补气,与补血药物一起使用,也能补血(因为气能生血)。对于无汗的人能发汗,有汗的人能止汗(发汗时加入辛散之味的药物,止汗时与黄芪、芍药之类的药物同用)。补脾就能增进饮食,消除疲劳倦怠(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倦怠无力),能止住肌表发热(脾主肌肉),能化解症瘕(症瘕是因为脾虚不能运化导致的,适宜用野白术来健脾,脾运化功能正常,积滞就会化解)。调和中焦就能止住呕吐,止痛安胎(与黄芩配伍,能清胎热;与艾叶配伍,能治疗胎寒;与人参配伍,能大补胎元虚弱,因为胎儿系于脾,脾虚则胎儿无所依附,所以容易流产)。燥湿就能利水(又能生津,这是为什么呢?汪机在《本草会编》中说:脾厌恶潮湿,湿气过盛则气不能正常施布运化,津液又从何而生呢?用白术去除湿气,气就能周流全身,津液也就生成了),能止泻痢,能化解胃经的痰水(土气旺盛自然能战胜湿气),能调理心下急迫胀满(脾胃健运就善于转输),能通利腰脐的血结,能去除周身的湿痹(这两种病症都是湿邪停留导致的,湿邪去除就会平安)。按,对白术的赞语说:味道珍贵如同金浆,芳香超过玉液,能抵御各种外邪,使六腑充实。这是极力称赞它功效的广泛。肾虚的人不要使用。有火的人适宜生用(《寓意草》中记载,蒋中尊患伤寒,临近病危时,要肉汁淘饭,吃完后大叫一声就去世了。门人问在临危索要饭食的时候,还有没有办法可救?喻嘉言说:独参汤可以救他。曾经治疗一个孕妇患伤寒,解表发汗之后,忽然呼唤婢女发出伸冤的声音,知道这是扰动了阳气,急迫无奈,让她服用参汤,不能马上得到,就用白术三两,熬成浓汁一碗给她服用,马上就安稳了。凡是财力有限不能服用人参的人,重用野白术,很可以代替人参。对于下焦阴气不脱,而上焦阳气突然虚脱的人,野白术很能起死回生。)产于潜的野白术最佳,如今非常难得。就是浙江各个山中出产的,都可以使用,俗称为天生术。有的鹤颈很长,内部有朱砂点,白术上有须根的尤其好,因为它得到的土气浓厚,须根是它的余气。其次是产于宣歙的,名叫狗头术,冬季采集的好。用糯米泔水浸泡(借助谷气来调和脾胃),用陈壁土炒制(借助土气来帮助脾胃),或者用蜜水炒制,用人乳拌制使用(使其滋润以克制其燥性。凡是炒制白术,只适宜炒成黄色,如果炒焦了,气味就会全部丧失),熬成膏状也很好。
解读:从中医理论来看,野白术的性味决定了它的功效。甘味入脾,有补益作用;温性可以和中散寒;苦味能燥湿。其补气生血的原理基于气与血的关系,气能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所以补气有助于补血。在调节汗出方面,体现了中医的双向调节理念,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发挥作用。在治疗脾胃相关病症时,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饮食、运化、气血生成等才能正常进行,所以野白术通过健脾,解决了一系列因脾虚导致的问题,如饮食不佳、疲劳、肌热、症瘕等。在安胎方面,与不同药物配伍,针对胎热、胎寒、胎元虚弱等不同情况进行调理。其利水又生津的功效看似矛盾,实则是通过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既利水又能生津的效果。在炮制方法上,借助糯米泔水、陈壁土、蜜水、人乳等,从不同角度增强或缓和其药性,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但肾虚者不宜用,是因为白术主要作用于脾胃,可能会对肾产生不利影响;有火者生用,是因为生用能减少其温燥之性,避免加重火气。
种白术
有健脾燥湿的作用。
只可用来调理补养平常病症的虚弱者,以及病后调理脾胃。若是到了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绝对难以依靠它来治疗。阴虚燥渴、肝肾有筑筑动气的人,不要服用。种白术产于浙江台州燕山,也以冬季采集的为佳。没有鹤颈和须根,反而比野白术肥大。熬成膏状很好(云术形状长大,药性燥烈,有的人将其切片掺杂其中)。江西白术,形状很小,与浙江野白术相似。虽然有鹤颈但很短,质地坚实,味道苦涩粗劣(如果野白术得不到,只用台州产的白术比较稳妥,其他的都不能用)。
解读:种白术与野白术相比,功效相对较弱,主要用于日常的调补和病后脾胃调理,在危急重症时难以发挥关键作用。其适用范围相对较窄,阴虚燥渴者禁用,是因为种白术的燥湿特性可能会加重体内的阴虚燥热;肝肾有筑筑动气者禁用,可能是因为其药性会对肝肾的气机产生不良影响。在产地和形态特征上,种白术与其他地区的白术有所不同,这也影响了其品质和药用价值。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体质,谨慎选择使用种白术还是野白术,以及其他地区的白术,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
鸡苏
又名水苏、龙脑薄荷。有轻清、散热理血的作用。
鸡苏味辛,性微温。能清泻肺火,使肺气下行,调理血脉,辟除邪恶之气,帮助消化谷物。可治疗头风导致的头目眩晕、肺痿、血痢、吐血、鼻出血、崩漏、淋病、喉中腥气、口臭以及各种邪热病症。鸡苏是辛烈的药物,会走散人体真气,身体虚弱的人应当谨慎使用。鸡苏茎为方形,中间空虚,形状像苏叶但稍微长一些,叶片边缘有细密的齿,叶面有褶皱。
解读:鸡苏的性味决定了它的功效走向。辛味具有发散的特性,微温又不至于过于温热,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散热而不致寒凉太过。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肺气宜降,鸡苏清肺下气,可使肺的气机恢复正常,从而对肺痿等肺部病症有治疗作用。调理血脉功能针对血痢、吐血、鼻出血、崩漏、淋病等血分病症,能使血液循行恢复正常。辟恶消谷则有助于人体抵御外邪,促进消化。然而,其辛烈之性容易走散真气,对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的人来说,可能会进一步损耗正气,所以需要谨慎使用。从形态特征上看,了解鸡苏的外观特点有助于准确识别和采集,确保用药的准确性 。
薄荷
有轻清、宣泄疏散风热的作用。
薄荷味辛,能发散;性凉,能清热(《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薄荷性温,大概是指其本身的性质温和,但使用时表现出清凉的作用)。其性升浮,能发汗,能搜剔肝气并抑制肺的过盛之气,疏通逆气,调和中焦,宣泄郁滞,解除抑郁,消散风热之邪,清利头目。可治疗头痛、头风、中风导致的失音、痰嗽、口气、言语艰涩、舌苔异常(可以含漱,或者和蜂蜜一起涂抹)、眼、耳、咽喉、口齿各种病症(因为辛香能通窍,又能散风热)、皮肤瘾疹、疮疥、小儿惊热(小儿治惊的药物中常使用)、骨蒸潮热、消除宿食、治疗血痢(血痢的病因在于气血凝滞,辛味能发散,凉性能清热)、通利关节、平定霍乱、治疗猫咬和蛇伤(薄荷,是猫的 “酒”,就如同酒能让猫沉醉一样;对于犬、虎来说,虎杖是它们的 “酒”;对于蜈蚣,鸡是它的 “酒”;对于桑葚,鸠是它的 “酒”;对于莽草,鱼是它的 “酒”,食用后都会有类似醉酒的反应。被猫咬伤的人,用薄荷汁涂抹伤口)。薄荷辛香之性会消耗人体正气,多服会损伤肺和心脏,身体虚弱的人要远离。(常常看到小儿过多食用薄荷糕的,会出汗多、身体虚弱。)苏州所种植的薄荷,茎细小且气味芳香,品质最佳。江西产的稍微粗壮一些,次之。四川产的更粗壮,又次之。野生的薄荷,茎叶气味都相似,入药以苏州产的为好。(张杲《医说方》中记载,艾灸时火毒之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的,用薄荷煎汁,频繁涂抹,立刻就能痊愈。)
解读:薄荷的辛散和凉清特性使其成为治疗风热病症的常用药物。辛味发散可使肌表的风热之邪得以疏散,从而达到发汗解表的作用;凉性清热,能清解体内的热邪。其升浮之性有助于药力向上向外,作用于头面部,所以能清利头目,治疗头痛、头风、眼耳咽喉口齿等上焦病症。在调节脏腑气机方面,既能搜剔肝气,又能抑制肺盛,还能调和中焦,体现了其对人体整体气机的调节作用。对于皮肤病症,如瘾疹、疮疥,薄荷的辛香走窜和散热作用,能使皮肤的风热之邪得以消散。但薄荷辛香伐气,多服会损耗人体正气,尤其是肺和心脏所主之气,小儿身体娇弱,过多食用薄荷制品会出现汗多体弱的情况,所以虚者要慎用。在产地和品质方面,不同产地的薄荷在形态和气味上有差异,苏州产的薄荷因茎细气芳而品质最佳,这也体现了中药材品质与产地的密切关系 。
人参
大补元气,能化生阴血,也能泻除虚火。
人参味甘、性温,略带苦味。能极大地补充肺中的元气。(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中说:肺主气,肺气旺盛,那么脏腑之气都会旺盛,精气自然产生,形体自然强壮。《十剂》中说:补法可以去除虚弱,人参、羊肉之类就是如此,人参补气,羊肉补形。)能泻火。(李东垣说:人参、甘草,是退火的圣药。按,过度劳累就会虚弱而生热,得到甘温的药物来补益元气,虚热自然就会退去,所以也称之为泻。)能消除烦躁,滋生津液,止住口渴,开通心窍,增加智慧。(心气强盛,就善于思考且多智谋。)能使耳朵听力聪慧,眼睛视力明亮。(外用清洗和内服都很好。)能安定精神,镇定魂魄,止住惊悸,疏通血脉。(气运行则血运行。)能破除坚硬的积滞。(气运行起来,积滞就会化解。)能消除痰饮和水湿。(气旺盛,痰饮就会消散,水湿也会消除。)气强壮了,胃自然就会打开;气调和了,食物自然就会消化。能治疗虚劳内伤。(因七情六欲、饮食和劳作所伤称为内伤,适宜调养正气;因风寒暑湿燥火所伤称为外感,适宜祛除邪气。比如发热症状,外感发热没有间歇,内伤则是时而发热时而停止;恶寒症状,外感即使靠近炭火也不能消除,内伤则得到温暖就会减轻;头痛症状,外感是一直疼痛不停,内伤则是时而疼痛时而停止,外感手背发热,内伤手心发热,外感鼻塞不通,内伤口淡无味。)能治疗发热自汗。(自汗属于阳虚,适宜用人参、黄芪补气,也有因为肺热导致汗多的,服用人参、黄芪汗必定更多,适宜清热并兼以养血,汗自然就会止住。凡是外感风邪,大多会发热自汗,脉象必定浮缓,而且外在症状也自然可以分辨。)能治疗虚咳气喘。(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说:有 “咳有肺热还伤肺” 这样的话,只说寒热,不分辨虚实,如果是肺中实热的人要忌用,虚热的人,服用又有什么妨害呢。)能治疗心腹寒冷疼痛。(医书说疼痛没有补法,因为是气实导致的,若是虚寒导致的疼痛,就急需使用人参了。)能治疗伤寒。(医术平庸浅薄的人,不考察虚实,只要看到发热,就动手攻伐,还说伤寒没有补法,难道没看到仲景的《伤寒论》,立了三百九十七条治法,而治疗虚寒的有一百多条,留下一百一十三个方剂,其中用人参、附子的有五十多个吗?)能治疗瘟疫。(瘟疫病,阳脉濡弱,是正气虚弱;阴脉弦紧,是邪气强盛。正气虚弱邪气强盛,那么一团毒邪在体内炽盛,不能解散,疾病就会缠身成为拖累,而且冬天不藏精的人,接触到瘟疫病气,更容易感染,所以在发表的药物中,适宜少用三到七分人参,来引领邪气外出,喻嘉言在《寓意草》中论述得很详细。)能治疗呕吐、呃逆、反胃。能治疗疟疾、腹泻、痢疾。(都是调理脾胃的功效。只有肺把热遗留在大肠而导致的腹泻、痢疾,即使时间很久,也适宜清泻肺这个化源;以及风邪进入肠胃而导致的久泻久痢,适宜把风邪从肌表驱除出去,都忌用人参。)能治疗淋沥。(肺气通畅,尿液就能正常排出而不频数。)能治疗胀满。(皇甫嵩在《本草发明》中说:胸膈逆满,适宜用补法,胀满自然就会消除,这就是《内经》所说的 “塞因塞用”。一般医生拘泥于会引起饱胀而不敢使用,不知道少用反而会导致壅滞,多用就能宣通,补正是为了引导。)能治疗多梦纷纭、离魂等奇异病症。(有人感觉睡觉的时候身体之外还有一个身体,一模一样,大概睡觉的时候魂归于肝,这是因为肝虚受到邪气侵袭,魂不能归舍,病名叫离魂。夏子益的《奇疾方》中,用人参同龙齿、赤茯苓、朱砂各一钱,临睡时煎服,三服就可痊愈。)能治疗妊娠吐水。(伴有酸心腹痛,不能饮食,《惠民和剂局方》中,将炮姜等分为末,用生地黄汁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汤送服。)能治疗胎产各种虚证。能治疗小儿慢惊。能治疗痘科的危险病症。(凡是痘证颜色娇红而不苍老,或者顶部凹陷,或者皮薄浆清,或者瘙痒、塌陷、泄泻,都属于气虚,适宜使用人参。如果是因为肺热,浆水不能顺利形成,以及痘疮结痂后难以脱落的,都忌用;泄泻是由于肺热的,也忌用。)能治疗外科的阴毒。(痈疽出脓后收口,人参的效果尤其神奇,掺药使用也很好。)能治疗因虚导致的失血。(古人治疗大失血,脉象芤洪的,都用人参,气旺盛就能统摄血液。又凡是血脱的,必须补益其气,因为血不能自己生成,必须得到能生发阳气的药物才能生成,这就是阳生则阴长的道理。如果单用补血的药物,血就无从生成。如果火气正在上逆,血热妄行,就都要忌用。)气虚弱特别严重的,浓煎独参汤服用。兼有寒邪的,稍微加一点附子。按,人参的功效在诸多药物之上。但是会闭气,肺有火热以及肺气不利的人忌用。能固表,表有邪气的人忌用。凡是痧痘斑毒,想要发出却还没发出,只是感觉闷热却不见斑点,如果误用了人参,就会阻截其出路,危害尤其严重。人参产于辽东,宁古台出产的,光亮、红色、结实;船厂出产的,空松,有铅填充。并且有粗糙的、有成熟的,适宜隔着纸烘焙使用。忌用铁器,不宜暴露在风和日光下。茯苓是人参的使药。畏惧五灵脂,厌恶皂角、黑大豆、紫石英、人尿。与人参相反的是藜芦。(李言闻说:东垣在理脾胃、泻阴火的交泰丸中,用人参、皂角,这是厌恶却又不厌恶;古方治疗月经闭止,在四物汤中加人参、五灵脂,这是畏惧却又不畏惧;又治疗痰在胸膈,人参、藜芦一同使用,来使其涌吐,这是激发它们的特性。不是对医理透彻、通达权变的人,不能理解。凡是失血不止,人参和童便一起服用,血就能止住,因为相互克制反而效果更奇特。)
参条
(能生津补气)是横生在芦头上的,药力很薄弱,只可用来调理平常的病症,以及生津止渴。它的药性横行于手臂,凡是手指、手臂无力的人,服用很有效。
参须
(能生津补气)也是横生在芦头上,比参条更细的,它的药性和参条相同,药力更薄弱。要知道参条、参须,不过是得到人参的余气,危险的病症,绝对难以依靠它们。
太子参
(大补元气)虽然非常细,像参条一样,短而紧实,有芦纹,药力不低于大人参。
参芦
(有宣泄、涌吐作用,但也有补性)味苦、性温,能涌吐。可治疗虚劳痰饮。(吴绶说:身体虚弱的人,用参芦代替瓜蒂。朱丹溪在《本草补遗》中说:人参入入手太阴肺经,补阳中之阴,参芦则泻太阴肺经之阳,就如同******的苗能发汗,根能止汗一样。痰在上膈、在经络,适宜吐出来,吐的过程中就有发散的意义。有一妇人因为发怒而患呃逆,发作时全身跳动,昏迷不知人事,这是因为痰因怒气郁结,气不能下降,用半两参芦,用逆流水煎服,大吐顽痰几碗,大汗淋漓后昏睡,然后就康复了。有一人劳作后发疟疾,服用治疟药物后变为热病,舌头短缩,咳嗽有痰,六脉洪数而滑,这是���蓄在胸中,用参芦汤加竹沥,涌出三块顽痰,接着用参、黄芪、当归等药物,就康复了。)如今东洋、西洋,都经常使用参芦。(又人参中有一种,白皮细长,名叫凤凰城;又有一种,皮粗糙,质地疏松,名叫泡头,在东洋都很流行。)
参叶
大苦、大寒,会损伤气、败坏血,它的药性与人参相反,而且没有什么用处,所以自古以来的本草书籍中,都没有记载。
2025/2/18 12:22:43 通过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