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里面的茶文化
《镜花缘》为十九世纪初出现的章回小说,共一百回。作者李汝珍,字松石,清直隶大兴人,大约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期,他一生未有功名,只做过盐课司大使、县丞一类的小官。但他“读书无所不窥”,学问渊博,长于音韵之学,兼之旁通杂艺,如星象、占卜、书法、弈棋之类无不精通。其所著除《镜花缘》外,还有《李氏音鉴》、《受子谱》等著作行世。《镜花缘》是他晚年凝聚毕生功力写就的一部作品,书中着重赞扬女子才学,张扬女权,鼓吹男女平等,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男尊女卑观念表示了一定程度上的不满,对当时社会性上的某些丑恶现象也作了尽情的暴露与抨击。
《镜花缘》这部小说,写武则天夺取唐朝政权,改国号为周。一年冬天,武则天乘醉下诏,令百花齐放,众花神遵旨开花后受天帝惩罚,贬降人间,变成一百个女子,众花神之首领百花仙子降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取名小山(后改名闺臣)。当时唐敖科举落第,心情郁闷,就随妻弟林之洋出海,游历了海外各式各样的国家,一路上见识了许多奇人异事和风土民俗,后来,唐敖食仙草,入小蓬莱求仙。闺臣出海寻父不遇,回国后恰遇武则天开科招考才女,她与被贬的一百位花仙子相互联络,结伴进京赶考,结果全部及第。她们在被录取为才女后,连日宴集赋诗,比赛各种技艺,尽欢而散,闺臣也入仙山寻父不返。
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虽属唐代,但书中大量引用了唐代以后的材料,书中关于社会生活的描写多取材于清代,故书中的茶文化描写所反映的也是清代的饮茶习俗。如第八回叙唐敖被革去探花功名,万念俱灰,欲与林之洋结伴出游,林之洋妻子吕氏对唐敖说:“你们读书人,茶水是不离的。”第二十四回,在淑士国,唐敖与徐兴业之子徐承志茶肆叙话,有茶博士送上茶来;第三十四回,唐敖一行来到女儿国,在路旁的茶坊吃茶,这些描写,反映出清代饮茶风气已经普及,茶坊、茶肆、茶馆遍布城乡。第十回,唐敖登东山遇骆宾王之父骆龙,骆龙把客人迎进自己居住的破庙中,让坐献茶;第十一回,在君子国,宰相吴氏昆仲将唐敖等延进府中,命小童端茶献客;第二十一回,在麟凤山,唐敖等人险被狻尼所害,幸得侠女魏子樱相救,过后邀至家中献茶等,集中反映出清代“客来敬茶”之俗。书中不仅记载有日常生活中的茶,而且还有“庵堂茶”、“寺庙茶”,显示出茶与佛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第十四回,唐敖、多九公等人游至大人国,路见一茅庵,被僧人请进献茶;第五十五回,唐闺臣、骆红渠、阴若花等才女至禅堂,有女尼献茶等等。此外,从书中还可见出,茶在清代可用来表示尊重、表达敬意,如第五十二回,唐闺臣寻亲至黑齿国,与才女亭亭谈经论道,亭亭见闺臣口吐珠玑,能言善辩,才学过人,亲自奉茶以表敬意。
书中的茶文化描写,主要集中在第六十一回“小才女亭内品茶 老总兵园中留客”之中,这属于小说的后半部分。书中叙唐闺臣领着一班才女进京赶考,一路上谈春秋、讲礼制,切磋学问。一日,来到燕家村,燕家小姐名紫琼也是一位才学过人的女子有意与闺臣等一同赴京应试紫琼之父燕义早年曾担任过总兵现致仕在家。他平生极喜饮茶,在家中的花园里,种植了许多绝好茶树,并建绿香亭一所供饮茶。于是,燕紫琼便邀闺臣等数十位才女至亭中,命侍女采摘上等茶树上的鲜叶,汲水烹茶,供众人品酌。才女们兴致勃勃,围绕“饮茶”这个议题,品茗清谈。作者借紫琼与众才女交谈的方式,详尽而细致地讲述了品茶的知识,显示出丰富的茶文化内涵。
其内容主要涉及下列方面
一是介绍了茶树的种植特性:
紫琼道:“妹子平素从不吃茶,这些茶树都是家父自幼种的。家父一生一无所好,就只喜茶。因近时茶叶每每有假,故不惜重费,于各处购求佳种;如巴川峡山大树,亦必费力盘驳而来。谁知茶树不喜移种,纵移千株,从无一活;———所以古人结婚有‘下茶’之说,盖取其不可移植之义。———当日并不留神,后来移一株,死一株,才知是这缘故。如今园中惟存十余株,还是家父从前于闽、浙、江南等处觅来上等茶子栽种活的,种类不一,故树有大小不等。家父著有《茶诫》两卷,言之最详,将来发刻,自然都要奉赠。”
二是介绍了“茶”字的字源:
红红道:“妹子记得六经无茶字,外国此物更少,故名目多有不知。令尊伯伯既有著作,姐姐自必深知,何不道其一二,使妹子得其大略呢?”紫琼道:“茶即古‘荼’字,就是尔雅‘荼苦木贾’的‘荼’字。诗经此字虽多,并非茶类。至荼转茶音,颜师古谓汉时已有此音,后人因荼有两音,故缺一笔为茶,多一笔为荼,其实一字。据妹子愚见:直以‘古音读荼、今音读茶’最为简截。至于茶之名目:郭璞言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茶经》有一茶、二木贾、三、四茗、五之称;今都叫做茶,与古不同。”
三是论述了饮茶之利弊:
紫琼道:“若以其性而论:除明目止渴之外,一无好处。《本草》言:常食去人脂,令人瘦。倘嗜茶太过,莫不百病丛生。家父所著《茶诫》,亦是劝人少饮为贵;并且常戒妹子云:‘多饮不如少饮,少饮不如不饮。况近来真茶渐少,假茶日多;即使真茶,若贪饮无度,早晚不离,到了后来,未有不元气暗损,精血渐消;或成痰饮,或成痞胀,或成瘘痹,或成疝瘕;余如成洞泻,成呕逆,以及腹痛、黄瘦种种内伤,皆茶之为害,而人不知,虽病不悔。上古之人多寿,近世寿不长者,皆因茶酒之类日日克伐,潜伤暗损,以致寿亦随之消磨。’此千古不易之论,指破迷团不小。无如那些喜茶好酒之人,一闻此言,无不强词夺理,百般批评,并且哑然失笑。习俗移人,相沿已久,纵说破舌尖,谁肯轻信。即如家父《茶诫》云:‘除滞消壅,一时之快虽佳;伤精败血,终身之害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么?总之: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若嗜好无忌,暗中损人不少。因而家父又比之为‘毒橄榄’。盖橄榄初食味颇苦涩,久之方回甘味;茶初食不觉其害,久后方受其殃,因此谓之‘毒橄榄’。”
四是揭露了假茶的危害:
谭惠芳道:“适才姐姐言茶叶多假,不知是何物做的,这假茶还是自古已有,还是起于近时呢?”紫琼道:“世多假茶,自古已有。即如张华言‘饮真茶令人少睡’。即云真茶,可见前朝也就有假了。况医书所载,不堪入药,假茶甚多,何能枚举。目下江、浙等处以柳叶作茶;好在柳叶无害于人,偶尔吃些,亦属无碍。无如人性狡猾,贪心无厌,近来吴门有数百家以泡过茶叶晒干,妄加药料,诸般制造,竟与新茶无二。渔利害人,实可痛恨。起初制造时,各处购觅泡过干茶;近日远处贩茶客人至彼买货,未有不带干茶以做交易。至所用药料,乃雌黄、花青、熟石膏、青鱼胆、柏枝汁之类;其用雌黄者,以其性淫,茶叶亦性淫,二淫相合,则晚茶残片,一经制造,即可变为早春;用花青,取其色有青艳;用柏枝汁,取其味带清香;用青鱼胆,———漂去腥臭,———取其味苦;雌黄性毒,经火甚于砒霜,故用石膏以解其毒,又能使茶起白霜而色美。人常饮之,阴受其毒,为患不浅。若脾胃虚弱之人,未有不患呕吐、作酸、胀满、腹痛等症。所以妹子向来遵奉父命,从不饮茶。”
五是介绍了茶叶一些的替代饮品:
叶琼芳道:“真茶既有损于人,假茶又有害于人,自应饮些菊花之类为是。但何以柏叶、槐角也可当茶呢?”紫琼道:“世人只知菊花、桑叶之类可以当茶,那知柏叶、槐角之妙。按《本草》言:柏叶苦平无毒,作汤常服,轻身益气,杀虫补阴,须发不白,令人耐寒暑。盖柏性后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乃多寿之木,故可常服。道家以之点汤当茶,元旦以之浸酒辟邪,皆有取于此。麝食之而体香,毛女食之而体轻,可为明验。至槐角按《本草》乃苦寒无毒之品,煮汤代茗,久服头不白,明目益气,补脑延年。盖槐为虚星之精,角禀纯阴之质,故扁鹊有明目乌发之方,葛洪有益气延年之剂。当日庾肩吾常服槐角,年近八旬,须发皆黑,夜观细字,即其明效。可惜这两宗美品,世人不知,视为弃物;反用无益之苦茗,听其克伐,岂不可叹!”
2021/1/20 9:36:19 通过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