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医学-从中医药典籍认识祝油

早在5000年前,古人就开始使用芳香中药,或佩香养性,或借香疗疾。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至周代就有佩戴香囊的习惯。马王堆出土的香囊、香炉中就有辛夷、佩兰、花椒、肉桂等芳香类药物。可见,从古至今芳香中药对人类的健康与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芳香疗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之一,草本药物的香气通过口、鼻、皮毛等孔窍进入体内,可以平衡气血,调和脏腑,祛病强身。艾灸、香囊、香枕、香浴、薰香、燃香、油浸药材等,都是中医芳疗的常见方法。传统中医理论一直认为香药同源。中药除四气五味之外,另有芳香药性。



我国古代芳香疗法溯源

(中医古籍中的芳香疗法)

相传,甲骨文已有“香”字。

在先秦文献中,《山海经》记载薰草“佩之可以已疠”。


《黄帝内经》最早将“香薰”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介绍于世,称为“香疗”,从广义上是指用芳香药物来预防治疗疾病。防病、治病最初始应用的方式是:内衣佩服香药,通过皮肤毛孔吸收来治疗疾病,也称服气疗法(服,为古代内衣)。


《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第六》记载“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一丈并内酒中……”。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芳香类药物有:上品如辛夷、麝香、木香、菖蒲、细辛、香蒲等,中品如干姜、葱白、当归、白芷、泽兰、厚朴等,下品如蜀椒。

唐代药典《新修本草》补充了许多新发现药物和外来药物,如苏合香、阿魏、安息香、龙脑香等。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就用芳香药物预防外感温热病。

五代的《海药本草》收集芳香药物50种,如青木香、荜茇、白豆蔻、丁香、零陵香、降真香、没药、甘松香等。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以香药命名之方剂达120首,许多著名的方剂如苏合香丸、安息香丸、木香散、沉香散等均出自宋代。

明代《普济方》中专列“诸汤香煎门”,收集97方,并详细记载方药组成、制作、用法等。

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对芳香药物的作用机理、辨证论治、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芳香药物的作用在于“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俾令攻决,无不如志,一归于气血流通,而病自已”。



从中医“外治法”和经络理论认识中药精油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运用中药和一些针对性的治疗手法,通过穴位及经络的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清代吴尚先(师机)所著《理瀹骈文》提出,外治用药须用药昧厚重者,方能有效。常用的厚味药有以下几种:生猛竣烈类、辛辣温热类、芳香走窜类和活血化瘀类。

其中芳香走窜类,如丁香、白芷、川芎、吴茱萸等,此类药物中大多含有挥发油(即本文所讲的中药精油),易入机体,使有效成分加速渗入,如丁香(花苞)精油,油中主要含丁香酚等成分,对致病性真菌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又因为对皮肤无刺激作用,且可以很好地吸收,故可用于临床。




因为精油对皮肤有高渗透性,所以精油外用法(包括直接涂抹、皮肤按摩、热敷等疗法)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应用中药精油的一种思路是:利用中医的思维来诊断、辨证,利用经络理论来选择施用部位,将精油当中药来进行治疗。

比如,当病人辨为有肝郁气滞、气郁化热证,我们可以应用具有疏肝理气、清肝解热作用的精油,在肝腧、行间、太冲、气门等穴位和在足厥阴肝经脉及皮部上涂抹按摩


又如,当病人辨为脾胃虚寒证,见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糖稀或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喜温喜按、畏寒、四肢补温之表现,可以应用具有温阳运脾作用的精油,在脾腧、胃腧、脘中、足三里、三阴交、神阙等穴位和在足太阴脾经脉及皮部、足阳明胃经脉及皮部涂抹按摩。





附:芳香本草精油按中医功效的初步分类(包含尚未开发的品种)


  • 行气药:玫瑰花精油Rosa rugosa、檀香精油Santalum album 、枳实精油(甜橙精油、苦橙精油)Citrus aurantium/Citrus sinensis、化橘红精油(柚子精油)Citrus grandis、香附精油Cyperus rotundus、沉香精油Aquilaria sinensis、甘松精油Nardostachys jatamans i、九里香精油Murraya exotica/Murraya paniculata、合欢皮精油albizia julibrissin、木香精油Aucklandia lappa


  • 理血药:乳香精油Boswellia carterii、没药精油Commiphora myrrha、仙鹤草精油Agrimonia pilosa、泽兰精油Lycopus lucidus


  • 补益药:当归精油Angelica sinensis、黄精精油Polygonatum sibiricum、白术精油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鹿衔草精油Pyrola calliantha


  • 疏风药:广藿香精油Pogostemon cablin、辛夷精油Magnolia biondii/Magnolia denudata/Magnolia sprengeri、紫苏精油Perilla frutescens、香薷精油Mosla chinensis、白芷精油Angelica dahurica、薄荷精油Mentha haplocalyx、桉油(尤加利精油)


  • 祛寒药:丁香精油Eugenia caryophyllata、肉桂精油Cinnamomumcassia、肉豆蔻精油Myristica fragrans、八角茴香精油Illicium verum、艾叶精油Artemisia argyi、花椒精油Zanthoxylum bungeanum/Zanthoxylum schinifolium、胡椒精油Piper nigrum、高良姜精油Alpinia officinarum、艾纳香精油Blumea balsamifera、白豆蔻精油Amomurn kravanh


  • 清热药:百合精油Lilium lancifolium/Lilium brownii/Lilium pumilum、青蒿精油Artemisia annua


  • 除湿药:路路通精油(枫香精油)Liquidambar formosana、砂仁精油Amomum villosum/Amomum longiligulare、郁金精油Curcuma wenyujin/Curcuma longa/Curcuma kwangsiensis/Curcuma phaeocaulis、香蒲精油Typha angustifolia/Typha orientalis


  • 开窍药:石菖蒲精油Acorus tatarinowii、安息香精油Styrax tonkinensis、苏合香精油Liquidimibar orientalis





参考文献:

  1. 张慧等. 芳香疗法溯源及中药精油的研究进展. 2005
  2. 孙晓生等. 芳香疗法与中药本草精油(摘要)[C]//中国上海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洗涤用品食品添加剂专题学术论坛. 全国轻工业香精香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上海香料研究所, 2011.
  3. 阿贝乐. 《黄帝内经》经络理论与精油疗法外用的研究. 2012
  4. 《中国药典》一部

2022/11/17 15:15:38 通过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