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的核心是对人体固有频率正确的调整

望色、望神,如何与频谱相联系?

从中医整体的五色来解释为;五色是生命人体幅射五种色的五种细胞固有频率,是细胞的一种物理特征,与它的硬度、质量、外形尺寸有关,色的不同与细胞膜的电学特性频率特性相关,即与细胞膜的电容容抗特性相关,是由五种不同的容抗谐振频率产生五种细胞固有频率产生五种色彩或五种光频谱即五色频谱。它们分别为骨细胞、肺细胞、肝细胞、心细胞、脾胃的粘膜细胞,这五种细胞集合群构成了生命人体中五大细胞集合群,五大细胞集合群幅射场、五大细胞集合群电动势,五大细胞集合群幅射场的藏象外显的五种色彩与光谱。


人体是否有五大细胞集合群电动势?
这个问题属于交变电场特性的基本概念;
五色是交变电场输出的一种频率特性,输出強度幅度受付里叶级数影响,衰减按一三五七九级数降低,五级以下人眼就看不到了,交变电场频率特性泸波带宽曲线是一种客观规律。
人体存在远红外线幅射场,就会存在幅射场的伩号源,存在交变电场伩号源电动势,存在交变电场伩号源电动势输出的光色彩。人体共有300多种细胞,对应应该有300多种细胞幅射场的伩号源,在人体多种细胞幅射场中同理受付里叶级数影响,受人体中最大幅射影响的就是五种幅射场电动势,即为中医五藏象场,按细胞而论就是五种细胞的聚集群。

红外线是什么?
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由于太阳光与人造光都是广谱光,因为不可见光与广谱光的交调显现出可见光。正如同声音和图象通过载频的交调由光纤发送到世界各地后去掉载频还原真实的声音和图象。中医人眼看五色就是这个原理。在频谱和光谱中唯有红外线存在热效应故称窗口效应。它是人体温度的产生基础。


中医五脏是气血津液旋涡的中心;
生命的整体性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如何维持、调控这个整体性。

中医讲的生命的整体性是指"天人合一"与"神形一体",通俗说就是生命人体的内外环境与生命人体的一切物质运动的固有频率即远红外线存在整体性。固有频率即远红外线在标准值的情况下,人体正常体温在36.5度。西医以此为标准建立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中医以此为标准建立3D四维立体时空彩色标准样本参照物。西医由细菌病毒的侵入破坏固有频率即远红外线在标准值,人体正常体温在36.5度发生改变,体内的许多物理化学指标也随之发生改变,就是西医称之为的病。致今,西医都无法对局部细部微部的改变进行监测,手段有限。


中医由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六淫内外伤害造成改变,
中医对此种改变直接幅射在人体外显,内经以八纲辩证,也就是霍氏电压定律进行调整,伤寒以六经辩证,也就是霍氏电流定律进行调整。一类是对电压电流的调整,还有一类是对体内的精津液血痰的调整,此调整为人体内一切圆形管形组织、内外流体物质运动的梯度、散度、旋度服从亥姆霍兹电势与边界电流唯一定律的调整。
许多有经验的老中医却能通过四诊实现"致今西医都无法对局部细部微部的改变进行监测"达到线、面、点精准的水平。这就是光矢量高新科技的技术。

从概念来统一认知中医:
中医太极阴阳概念是对生命人体在自然环境中建立的3D四维立体空间物质客观运动概念;既气、电子(粒子),经络(网络)、藏象(幅射场)三者对立统一辩证运动关系。


六点的概念;
中医太极阴阳就六点即马文辉先生所说:(节点,位点、时点、势点、态点、质点),既“每个方证就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既是一个位的点、也是一个时点,同时又是一个势点(趋势-顺逆),还是一个态点(性质-寒热虚实),更重要的是全过程伴随着一个质点(体质)。
这就是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全部”。 也是对脏象电磁场运动的一种简明概括。在人体线性电路中,点线面球对固有频率存在统一。微观到宏观对固有频率存在统一。
中医百病百治基础来自医理的‘望闻问切’与药理的‘四性五味引经报使’ 间在生命人体中‘空色志音味时频’域实现变换,辨症论治的必然结果。
‘空色志音味时频’域是中医五行论的数学物理基础,是沟通医理的‘望闻问切’与药理的‘四性五味引经报使’ 间的桥梁和必经之路。是正确辨症论治的灵魂与核心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共振系统,整体及各器官组织都有自身的共振频率,2Hz以下,人体可视为一个整体,2Hz时,机械能通过人体以波的形式传播,波长远大于人体尺寸,基于此,人体可简化为多自由度的集中参数模型,人体作为具有分布参数的复杂系统,机械能以剪切波、表面波或复杂波的形式传播,人体波传播形式取决于频率成分和传播条件,人体振动传递与人体骨骼、姿势等有关。

  
  垂直振动在3~8Hz有一个峰值,称为第一共振频率,主要是胸腔共振,对内脏影响最大。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因振幅或加速度不同而不同,频率较高时振幅起主要作用,频率为40~102Hz时,振幅达0.05~1.3mm,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振动加速度增大,会引起前庭装置反应,内脏、血液位移。

  
  强振对人体的损害较早表现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机能减弱,脑电异常,条件反射潜伏期及运动时值延长;脊髓中枢受影响,可出现膝盖反射亢进或消失;植物神经受影响,表现为组织营养障碍,如指甲松脆,或因植物神经功能被扰乱而影响到内脏;前庭器官受影响,引起前庭器官的壶腹背纤维细胞和耳石膜的退行性改变,致前庭功能兴奋性异常;皮肤感觉出现紊乱,尤以振动感觉和痛觉的改变最明显。

 

强振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主要有周围毛细血管张力改变,周围血管神经调节机能障碍,末梢血管呈现痉挛、短小,而后呈无力状态扩张、扭曲;受振动作用的手指掌面皮温度较正常人低2~5℃;心肌能改变,最主要的变化是节律与传导系方面的异常,心动过缓者占受检人数的42.5%,且多伴有窦性心律不齐,传导系方面的异常在心房和心室内,心房室间传导阻滞为多见。

 

强振对骨质的损伤一般发生较晚,大多数人在强振环境中生活4~5年才出现,最常见的是囊样改变、尺骨矩状突和各种变形性骨关节病,其次为末指指骨管养性破坏、肩关节周围炎、桡骨茎突炎、局限性骨质硬化、骨质疏松及外生骨疣等。

 

强振对听觉的损伤与噪声不同,噪声听力损伤以高频3000~4000Hz为主,振动性听力损伤则以低频125~250Hz为主,长期强振使耳蜗顶部受损,螺旋神经节细胞发生萎缩性病变,导致语言听力下降。

 

强振会导致性机能下降、气体代谢增加、妇女子宫下垂、流产及异常分娩等后果。

 

频率低于20Hz的次声波不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次声波的波长很长,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次声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日常生活等环境中,自然界的次声主要由风的波动、空气湍流、火山喷发、海浪拍击、地震、风暴等引起,核爆炸、其他方面的大爆炸、火箭的发射等也产生次声,次声波使人心烦意乱、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神志不清、癫狂、丧失战斗力,还能渗透进工事、坦克、舰艇内部,作用到人员身上,与人体发生共振,致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发生位移、变形、甚至破裂。

1940年,德军计划向英国投掷有著名音乐家签名的留声唱片,这些唱片经过专门录制,加进次声,使听者出现慌乱、恐怖感及其他精神失常现象,从而引发骚乱,最终这一计划没有实现,但是纳粹科学家成功进行了次声武器试验。

 

法国工程师坦第用18.9Hz的次声让在家中做客的同事产生身在实验室的幻觉,坦第认为,次声不仅会使人产生幻觉,还可使皮肤上的毛孔颤抖,制造寒冷的感觉。

 

法国科学家加夫雷奥发明的次声武器,可以伤害5公里以外的人,并认为频率为7Hz的次声波会对人体造成致命打击。

 

据报道,1986年法国国防部在进行次声实验时,由于疏忽,致使次声波冲出实验室,导致16公里外正在吃饭的20口之家和正在田间劳作的10口之家全部丧命。

 

苏联在进行次声实验时,曾使附近驻军发生“军团疾病”。

 

传闻美军在索马里和波黑战争期间,试用过某些声音武器样品,这些武哭可使人的内脏发生震动,把人震昏,使人感到恶心,甚至使肠子里的粪便液化,不断腹泻,从而失去战斗力。

 

次声波武器大体可分为神经型和器官型。神经型次声武器的次声频率和人脑阿尔法节律(8-12Hz)相同,会损伤人的大脑,对人的心理和意识产生严重影响,轻者感觉不适,注意力下降,情绪不安,头昏,恶心,重者神经错乱,癫狂不止,休克昏厥,丧失思维能力,致人死亡。器官型次声武器的次声频率和人体内脏器官固有频率(4-18Hz)相同,会引五脏六腑强烈共振,轻者肌肉痉挛,全身颤抖,呼吸困难,重者血管破裂,内脏损伤,迅速死亡。

 

声音的表征是借助内耳基底膜的微细纤毛实现的,纤毛的不同长度代表不同频率。人的视网膜上有对三种颜色敏感的视觉细胞,色觉编码以频率为基础,空间编码由视锥细胞的位置决定,空间频率假说也提出视觉对空间的表征以频率为基础。味觉的表征通过相应的化学键团实现,如甜味对应羟基,酸味对应羧基,咸味对应离子键,苦味对应碱基,这些不同的键团分别对应不同的能量频率,可以通过频率进行表征。嗅觉表征同味觉一样,可通过频率来表征。我国中医用五音来表征内脏的不同频率,还用脉搏跳动频率表征人体健康状况。

 

声波振动在医学上可用于诊断和辅助治疗。研究表明,不同频率声波引起人体不同器官共振,在一定强度下可改善血液循环。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的峰值频率主要集中在30 ~50 Hz,可能为人体最佳振动激活频率。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适度的物理能量可引起人体细胞和谐共振,影响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使人产生舒适、安逸感。研究还发现,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中,可改善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健康的活性物质,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度,振奋精神,心灵得到陶冶和升华,人们已经开始运用音乐产生的共振缓解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治疗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

 

音乐疗法在国外很流行,某公司研发出一种体感振动音响,提取音乐中16-150hz的低频部分,与人体组织同频共振,达到激活细胞、刺激抑制交感神经、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放松精神的效果。

 

声带发声也可实现共振,音色无关紧要,关键是控制共振部位,调整频率和声压,在空旷房间内共鸣效果更好,面积大有利于低频共振,哪种频率声波能让不舒服的地方感觉舒服,可多发出这样的声波。频率正确的调整。

2022/4/26 11:32:10 通过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