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金海:传统医学的诞生

资料来源: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2022-03-11 09:28

我国的传统医学是怎么诞生的呢?巴甫洛夫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医疗活动。”(1904年,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取得的开拓性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远古卫生保健萌芽期:最简单的人类卫生保健活动

我们的古老祖先从原始生存经验中,摸索出最简单的人类卫生保健活动。

(一)衣食住行

衣”的方面,从动物的皮、毛,到麻、棉、丝等的发现、纺织技术的发明,解决了保暖、防蚊虫叮咬的问题。“食”的方面:远古卫生保健萌芽期另外一个重磅发现是火,火杀灭食物中的寄生虫,熟肉美味更健康,是人体优质蛋白质来源,大大降低了病从口入的风险。“住”的方面:从在树上筑屋的“有巢氏”,到山洞穴居,从半穴居到现在的房子……老祖先们不断改善着居住条件。“住的智慧”逐渐演变成一门玄学——阴阳风水,如选址讲究依山傍水,视野开阔,有光照,能通风,隔绝潮湿……

1.jpg

从穴居到住房

行”的方面:鞋子的发明,能防虫和外伤。从远古到汉朝,穷人穿草鞋保护脚,据说刘备发迹之前就是卖草鞋的。

(二)导引

导引:“导”指导气,“引”指引体,引体令柔。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也是气功中的动功之一,与现代的保健体操相似。

2.jpg

马王堆汉墓出土导引复原图

(三)优婚优育

优婚优育:古代人发现近亲不能通婚,否则会产生遗传缺陷,比如生出智商不高的孩子;血缘远的族群之间通婚,获得的下一代往往聪明又漂亮。

(四)原始生存经验

原始生存经验:人们对医学的进一步认知源自原始生存经验。在渔猎采集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是用生命进行的一场最大规模的活体实验。远古人病急了,逮什么用什么,包括草木、泥巴、水洗、舔舐伤口,只要能让他感到缓解和舒服一些的东西,就是一个成功的发现。今天仍广泛存在的砭石、针刺、针灸等治疗方法,可能都源于古人偶然的医疗尝试——头痛时撞墙撞树,发现头痛能缓解一些,干脆拿石块来轻敲、摩擦头部;伤口化脓的原始人,用尖锐物体挑破皮肤,找清水清理伤口,获得治愈,他们便把这些做法固化下来。古人发现生病的动物吃某些植物能恢复健康,从而发现新的草药。

(五)观察和想象

人类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往往依赖于观察和想象,原始人积累的医疗保健知识与对于神灵的想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巫术和医药相融合的“巫医”。巫术代表的原始信仰既能维持族群结构,又能给予人们心理暗示和心灵慰藉。古人科学知识匮乏,对世界的认识简单直接。如“吃啥补啥,以形补形”的医疗实践。“吃脑补脑”,“吃腰子补肾”,“吃肝补肝”,“吃鱼眼对眼睛好”,现在仍有很多人秉持着这样的健康信念,很不幸,这几条都被现代医学认为是不靠谱的。但也有一些歪打正着的实践,如吃血补血、吃核桃补脑,就有现代科学证明有效靠谱。古人观察到蚯蚓(又名地龙)整天在地下钻洞,就脑补它应该能打通血管、治疗脑血栓什么的,你觉得这靠谱吗?——听起来相当不靠谱,然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蚯蚓体内有蚓激酶,这种物质竟真是抗血栓良药!古时歪果仁在这方面的创意也不遑多让,他们相信血根草的鲜红色汁液能治疗血液疾病;马齿苋的梗像虫子,可以治疗人体内的寄生虫等。不过,这些并不管用。

二、传说中的医药大神:炎黄子孙也是药神后裔

我们被称作“炎黄子孙”,即炎帝、黄帝的子孙后裔。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炎帝、黄帝都是医药大神。炎帝即神农氏,他生活在姜水河附近,所以姓姜,因有火德而称王,故称炎帝。他为了辨别草药,亲自尝试,看看哪些有毒,哪些能解毒,发现了很多草药,茶叶也是炎帝发现的。炎帝有一天吃到了一种剧毒的草,无法解毒,“壮烈”了。这便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炎帝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这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此书据说根据一代代口口相传,后人收集、整理、补充,东汉时才基本整理成书,也就是说《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实际上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无数代人的经验总结。

炎帝的老对手,我们的另外一位祖先黄帝,也是中医史上的大咖,他贡献了《黄帝内经》这本中医经典。妥妥在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中占据了一个席位(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包含《灵枢》《素问》两大部分。黄帝手下有很多医术高明的大臣,包括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俞兄弟俩,等等。《黄帝内经》中记录了黄帝和雷公、岐伯的对话,实际上应为后人托名黄帝以问答的形式写的,如《素问》记录的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岐黄”也因此成了中医的代称。

除了炎帝、黄帝,还有一位传说中的老祖先——伏羲,也对中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传说他发明了能揭示世界运转秘密的八卦,用来表现阴阳四时、五行六气的变化,天地和人类活动都要遵循这种变化规律,否则天地失序,人类则会生病。伏羲还尝试百药,创制了九针,“伏羲制九针”是针灸的起源。

三、商周的中医记载:从甲骨文开始

甲骨文上的故事:殷商出土的16万片甲骨上面,有几百片记录了多种疾病的信息,大都按生病部位命名,比如疾首、疾目、疾齿、疾腹等等。也有根据病症特点起名的,如疥、蛊、龋等。甲骨文中有四大文明古国里关于龋齿最早的记载,“龋”字在甲骨文里的字形就像从一颗蛀坏的牙齿里钻出虫子。

3.jpg

周代:《尚书》《周易》《周礼》《诗经》里提到了几十种病名,从此时开始,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分类越来越具体。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提到的传染病有疫、蛊、疟等,还有精神性疾病,如狂、痴,以及其他疾病,如痔、风、惑、痹、瘘等等。

《左传》记载了陈豹患有驼背和远视眼,春秋楚国宰相孙叔敖有脱发之疾。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古代天文历法大发展的时期,古人明确意识到天象、气候、四季节气变化以及特殊地区的自然环境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比如《周礼》:“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xiao)首疾(即头痛病,范成大有诗云:“双鬓不堪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非常明确地阐明了四季的流行性疾病。

随着商周疾病认知水平的提升,治疗方式也更丰富有效了。食疗、药疗、酒剂、针刺、火灸,用砭石按摩肚子治疗肚子疼,用艾灸止痛等。

四、中医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中医理论的哲学思想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精气神,二是阴阳五行,三是天人感应。精、气、神:中国古代还没有空气的概念,“气”一开始指的是天空中的云雾气息,人们的呼吸以及天地之间的微小尘粒,人们认为有一种叫“气”的能量流转在空间中。古人进一步推测,世上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气”变化而来的,管仲在《管子》中写道:“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意思是人的精气来自于天之气,人的形体来自于地之气。管仲对“精”的定义是:“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是一种特别高级的气。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写道:"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神”像是精、气特殊的表现,《管子》中说:“一物能化之谓神”,周文王在《周易》中下定义为“阴阳不测谓之神”,“神”体现了事物的变幻莫测。《周易》还提到了另外一个重要概念:阴阳。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可以一分为二,变成阴阳两类。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阴阳还引申为世界运行的规律,一切自然现象都是阴和阳此消彼长的结果。如日升月落,暑往寒来。这种世界观应用到中医就是:如果阴阳平衡,就健康;阴阳失衡,就会生病。

与阴阳学说紧密联系的“五行”,是对世界的进一步解读。《尚书》最早记载了“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五行”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

古代人接着推演,既然一切事物都来自于“气”并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上天、人间必然存在特殊的互动,这就叫“天人感应”。如天象异常预示着人间的灾难、瘟疫等。

五、中医理论萌芽:病因、预防和早期药物知识

预防第一,先治未病。古书记载了“藏冰”“变火”,冬天储藏冰块,夏天消暑降温;冬天烧火取暖避免冻伤。大环境无法改变,那就调节小环境。端午、重阳等节日的仪式,也包含了预防疾病的意识和方法。如端午饮雄黄酒、艾叶酒、焚烧药草、佩戴香囊来驱邪祛病;重阳节佩戴茱萸,除夕饮用屠苏酒等。

《山海经》中不但提到了不少药物,还指出了药物产地、药效以及如何用药。如薰草“佩之可以已疠”,即佩戴可以预防特定传染病。

古人还用药酒预防和治疗疾病。他们发现酒既能让人兴奋,还有麻醉、杀菌的效果,而且可以当作溶剂炮制药物、制作药酒。繁体“醫”字,下半部分就是“酒”的意思。

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2022-03-11 09:28

一、中医理论的形成

中医理论从商周时期开始萌芽,在秦汉三国时期正式形成理论体系。期间,出现了许多贡献非凡的传奇人物。

01. 伊尹创汤液

司马迁《史记》记载,商汤的国师伊尹发明了汤剂,又称水药,这是中医的主要药物类型之一。商朝已经发明了用水同时煎煮若干种不同药物的复方制剂的方法,这是制药学的一大进步。

02. 扁鹊:“望闻问切”与针灸

扁鹊是先秦战国时代的神医,本名秦越人,擅长针灸。据说一次他路过虢国,正巧遇到虢国死了太子,他查验发现太子只是昏过去,气息非常微弱而已,于是他用药剂和针灸,使太子很快“起死回生”。他的另一个轰动事件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扁鹊见蔡桓公》里记载的故事,他一见到齐桓公就断定“你有病啊”,而且还知道病到了哪个层次,这“望”诊的功夫简直神了。据说扁鹊有很多医学著作,包括《内经》《外经》等,可惜都失传了。唯一保存下来的是被汉代人整理为《难经》的著作(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汉人假托扁鹊之名所作)。《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难”是难题的意思,这本著作就是对81个难题的答疑解惑。其中1~22难为脉学,23~29难为经络,30~47难为脏腑,48~61难为疾病,62~68难为腧(shu)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69~81难为针法。《难经》中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切“,即切脉,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扁鹊提出“独取寸口”的脉诊方式,对后世影响巨大。

03. 《黄帝内经》: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传说由轩辕黄帝所作(实际上并非一人所写,而是一个时代的智慧结晶),在先秦两汉时流传。它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流传下来的篇章为《灵枢》《素问》,内容包括上古几十部已经遗失的古医书,堪称先秦两汉医学的大全集,体现了中医两大特色: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强调“人”是一个整体,人体中的五腑六脏各身体结构和部位都是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会体现在生理、病理、脏腑以及经络中。治疗时,要根据人体的表里、阴阳、脏腑、寒热辨别证型。《黄帝内经》认为不仅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意思是说天地的“气”造就了人,所以人的健康与天地气运、阴阳四时都有密切的关系,要保持健康,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黄帝内经》中阐述了地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书中记载东南沿海地区“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痈疡”是指化脓溃疡之类的病症)。”《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理论结合了阴阳五行学说,将肝心脾肺肾和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一一对应,如心属火,所以大家常说心火旺盛。《黄帝内经》还用经络学说解释人体运行机制,“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传统医学也没有忽视精神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恬淡虚无”就不容易生病,“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治未病”的理念也来自《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至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明确将医学与巫术区分开来,认为疾病“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04. 《神农本草经》:药分三品,君臣佐使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相传为炎帝所作,实际上也是一部历经各朝各代多位医学家创作完善的经典著作。它是中国古代药品大辞典,是东汉以前药学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共收录药物365种,包括252种植物药,67种动物药,还有46种矿物药。

书中根据药效不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物为“君”,主要价值在于“养命以应天”,毒性小或者没有毒,滋补养生,如人参、大枣等。中品药物可以当“臣”,有的有毒,有的没毒,大多是滋补养生同时还有治病效果的药,如百合、当归、龙眼等。下品药物则只能当“佐使”,负责“治病以应地”,主要是除寒热、破积聚的有效药物,很多药物有药效也有毒性,如大黄、乌头、巴豆等。“君臣佐使”的说法以及相关的“四气五味”是中国药物学最早、最原始的分类方法,也是比较系统的药物理论。《神农本草经》总结了各种药的药性,强调配比调制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特性以及相互作用。比如,有的药物在一起能互相抑制毒性,变成良药治病;相反,有的药物本来都没毒,放在一起却能变成剧毒。

05. 张仲景:在战乱瘟疫中救人无数的大师

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是汉代成就最高的中医临床医学家。他对前代的医学著作做了全面总结,并在行医游历各地、亲见各种疾病后,在书中记录了各种临床症状。他所处的东汉末年动荡不安,宦官专权、黄巾军起义、军阀混战……战争和瘟疫让人口锐减,曹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对当时悲惨状况的呈现。张仲景的家族二百多人,不到十年去世了三分之二,其中一大半是染上了伤寒杂病不治而亡的。伤寒主要指急性外感热病,有极强的传染性,当时是不治之症。张仲景为攻克这一难题,苦学医术,他研究了前代的各种医学名著,将理论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写出了临证医学集大成之作《伤寒杂病论》,可惜兵荒马乱的年月,书稿刚完成就散佚了,现在只能看到后来流传整理的两部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张仲景提出了理、法、方、药的辨证治疗原则。在《伤寒论》中,张仲景综合分析了外寒发热病的各阶段症状,发扬了六经辨证,即疾病的出现、发展、变化、传导都和人体经络脏腑密切联系,这是张仲景辨证治疗的理论依据。《金匮要略》这一部分主要是讲内科病症,张仲景提出三因致病说,即人生病不外乎三条原因:一、经络受邪入脏腑(外因),如着凉;二、四肢九窍,血脉不通(内因),比如脑血栓;三、金刃虫兽所伤(外伤)。《伤寒杂病论》不仅有辨证论治的理论原则,还总结了很多临床经验以及许多药方,包括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朵灌鼻子的各种药剂、软膏、栓剂等。因此,医圣张仲景被尊为“众方之祖”。

06. 汉代传奇神医和马王堆汉墓古医书

司马迁《史记》中有《扁鹊仓公列传》,和扁鹊齐名的传奇人物仓公,复姓淳于,名意,曾任齐国太仓令,是汉代著名的医药大师。据说他最神的地方是“精于望诊”。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还出了一位大神——华佗。华佗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还擅长外科手术——在将近2000年前他就发明了全身麻醉药“麻沸散”,并进行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开颅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他的好几位学生认真做操,都活到了九十岁以上。不过华佗的外科手术太超前了,他因建议患头疾的曹操进行开颅手术,被多疑的曹操处死了。

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发现了马王堆汉墓,这个贵族墓里有保存完好的干尸老太太——这是古代防腐学的奇迹。墓中还有一大批宝贝医书——写在绢帛上的有《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等十种。《五十二病方》现存10000余字,全书分52题(实质上包括100多种疾病),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20余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书中共收药物247种,其中有将近半数是《神农本草经》没有记载的。书中所载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内服汤药之外,尤以外治法最为突出。有敷贴法、药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法、角法(火罐疗法)等。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医药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这些古医书都是后世已经失传了的医书,就连《汉书·艺文志》也未能著录。它们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医学史上的空白。


2022/3/18 16:24:47 通过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