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与祝由符“尚耳食”

“祝”者化咒之用也,“由”者未知能量也。


祝由,也称祝由术、祝由科、咒禁科、书禁科、天医等,是《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古人所创的一种用符咒治病的方法。

祝由一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三移精变气论”: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古代多设有或咒禁科等。名字理解:祝,敬祝,有恭敬之意。意思指恭恭敬敬讲解说道的意思。不但是给人、给病,也给自然万物,包括中医所讲的神。由,疾病产生的原由、来由。合起来讲,就是恭敬查明病人患病的原因,疾病的由来,恭敬地运用祝由之法,通过药、咒、法术、心理工作等办法,化解病人的疾病。看了一些祝由治病的病例,觉得祝由的祝字,实际上是一种道法。肯定用的也是另一种治病的道。正宗的祝由,和巫婆神汉完全是两回事。这是要细细分辩的。正如假中医和真中医的区别。

一、起源

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

祝由一词,见于中医经典《内经》。如《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灵枢·贼风》:“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矣。”及《灵枢·官能》:“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

《说文·礻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玉篇·礻部》:“祝,祭词也。“《尚书·洛诰》:“王命作册,逸。”孔颖达疏:“读策告神谓之祝。”

由此可见,“祝”有三义:

⑴ 祭主赞词者: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亦名觋(音席xi)。

⑵ 祭词:祭神的祝祷词。

⑶ 读祭词者,即用言语向鬼神祈祷求福的人。

祝通鬼神。《礼记·曾子问》:“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郑玄注:“祝,接神者也。”

巫,《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祝,乃与巫同类职业者,故《易》曰“为巫”,而有巫祝之称。巫祝者,皆乃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晓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与鬼神相通,故有“神职官员”之称。

巫祝有知医者,通晓医术,具有“远罪疾”之祷祠及医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

医,上古时期或本源于巫,有“古者巫彭初作医”之说,故“医”字,古作毉。《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医,同毉。《集韵·之韵》:“医,《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

医乃醫之简化字。《说文·酉部》:“医,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医。”

《广雅·释诂四》:“医,巫也。”疏证:“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毉。”

清·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一》:“是巫、医古得通称,盖医之先亦巫也。”“巫、医对文则别,散文则通。”

据《说文》段玉裁注即“礻由”、“礻留”。祝由,即祝礻由、祝礻留。《说文·礻部》:“礻留,祝礻留也。”可见,也。

清·俞樾《内经辨言》:“樾谨按:《说文·礻部》:‘礻留,祝礻留也。’是由字本作礻留。《玉篇》曰:‘礻由,耻留切。古文礻留。’是由字又作礻由。此作由者,即礻由之省也。王注曰:‘无假毒药,祝说病由。’此固望文生训。《新校正》引全注云:‘祝由,南方神。’则以由为融之假字,由、融双声。证以《昭五年·左传》:蹶由,韩子《说林》做蹶融,则古字本通。然祝融而已,文不成义,若然,则以本草治病即谓之神农乎,全说亦非。”

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杨曰:‘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又王次注曰:‘是以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坚按:上说即王所据。方以智《通雅》曰:‘由,《内经》有祝由说。’又衤留,祝衤留也,即祝。段玉裁《说文》注曰:‘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按:惠言出《礼》说。)此说似是。然据《贼风篇》则旧注为当。又《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曰:‘或曰:《外台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废乎?予曰: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按:《外台秘要》无禁咒科,《》、《圣济总录》等有之。盖古祝由之法不传,故朱氏有斯言。”

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圣济总录》:‘上古有祝由之法,移精变气,推其病由而祝之,则病无不愈。’案:‘祝由’者,即祝之缓言。祝,古谓之祝由,犹巫谓之,俞谓之俞附之例耳。《说文》作‘祝礻留。’礻留是祝由之字,为俗篆。《素问》作‘祝由’,尚存古字也。……[眉]案:祝由、祝礻留、祝礻由皆同义,而异言异音,即方言之别也。亦奚疑乎?且《广韵》‘祝,音咒,职救切。又音粥。’可知右件三名并叠韵熟言,先哲以祝由多为祝其病由,亦误。”

二、治病原理

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燥火六淫所以生病。然而,黄帝曰:“其无所遇邪气,又无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除了七情、六淫外,还有尚未被认识的致病因素,那就是“鬼神致病说”,古人云:“吾心无鬼,鬼何以侵之,吾心无邪,邪何以扰之,吾心无魔,魔何以袭之。”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祝由治疗疾病的病因大多是心理不健全,故七情、六淫相乘而袭之。有很多种病,是间接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其源在于心。祝由治疗肿瘤是大家公认的,但也局限在心理所致的肿瘤,而并非所有的肿瘤都可以治。有很多器质性病变也是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这些器官或组织产生的病变祝由亦可治。从气功的角度讲,人体患病无非是心病和身病。心病是祝由治疗的范围,部分身病也属于祝由治疗的范围,但祝由并非包治一切“心病”,要理解到祝由仅仅是医学的补充,不是治病的唯一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很多种病,已经攻克,但有些病仍未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这也是流传几千年仍未灭绝的原因。

三、治病方法

祝由治病不用药或少用药,而主用祝由师的意念、符咒产生的场来治疗各种疾病,因此对祝由医师要求很高、很严,有很多戒律必需遵守。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现代气功训练的要求。祝由要求祝由医师清净斋戒百日,目的是使内心平静,心无杂念,意念专一,以达到祝由场纯正,没有邪念浊气干扰,以提高疗效。气功师较佳的功态就是祝由医师治病的先决条件,只须看一看,就可以手到病除,咒出病愈,符进病出。祝由医师必须练气功来提高自己的人体场,才能借助咒语,符图使大自然的能量冲射病变部位,排出病邪、浊气,补充元气,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没有相当的气功底子,用祝由“”为人治病,无疑是骗人的。学习祝由法必须练气功,可以任选合适的功法。

1. 禁法

禁者即禁止、防止泛滥发展、控制之意。禁法是以咒语来限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病灶,使病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现代医学也有这个原理。如有的抗菌素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而是抑制病菌生长,久而久之病菌就会死亡,这也可以说是西医药的“禁法”。中禁法即是祝由医师用自己良性生物场抑制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使病灶逐渐消退病愈。

2. 符图

的内容极为丰富,在古时候,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中,以图示意,以咒代药,以符接通信息是最简单的医疗保健方法。据说这是古人发现的一种人与宇宙相沟通的能量符号,掌握了这种神秘的能量符号,就可以定向调动宇宙场,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符图的主要特点:

(1)有很多是以构成。

(2)以文字中的篆体构图。

(3)以疾病的部位、病性构图如脾胃、水湿病图中多用“土”字形,心脏、肝脏、肺脏病图形符中多“火”字形,因为“土”能生脾胃,可以克水;“火”能温煦心脏,可以克金,与中医的五行取类比象有很大关系。

(4)以“鬼”字居多,以“鬼”招“鬼”,即俗话说的“鬼使神差”,其实都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

(5)这些符图构造渗透、储存、连接了古代高功夫师、医学家的高能信息,是宇宙中的物体能量符号,是人与宇宙能量交换的开关。

(6)符图中呈圈状、点状、线条状、直线、竖线、S线、口字等,这些都是宇宙能量的符号,“”,开关一打开,宇宙能量就会定向定目标的射入患者病灶。

3. 咒法

祝者咒也,在古汉字中,咒是心口和心口相对,相交流的意象。所以说咒语威力是相当大的,是最神秘的。祝由医师要用咒语增强病人的信心,引导病人进入潜意识,不同层面的催眠状态,让病人的潜意识得到梳理,所引起的相关疾病得以治愈。当然,由于医者水平的高低不同,用心不同,引导方向不同,取得的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很多咒语也沦为迷信的工具,医者也不明其理。

祝由治翳之法,其咒曰;“一犯祖师在寅,二犯祖师在卯,三犯祖师在辰,三清九牛祖师在丑。经道佛家堂,袈裟佛地泛毫光,手执神煞退本位,不见此翳作祸殃。”

四、历代沿革

祝由进入官方医学的历史:

隋代:开始被纳入官方医学范畴;

唐代:承隋制,在医署设立“咒禁科”主管禁咒,除邪魅之法;

宋代:从《宋淳熙秘藏善本祝由十三科》看,医学十三科分类已然十分确凿;

元代: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禁科;(《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太医院》)

明代:大方脉、小方脉、妇科、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

清代:太医院废除祝由科一职,但满族信仰萨玛教,对患病者除正规医药外,尚保留“跳神”习俗,以为驱役鬼神。

《鸡林旧闻录》:“萨玛教为东夷一种宗教,在昔满洲人亦迷信之。此教今日在宋、黑、马三江下游,南及朝鲜,咸镜诸道皆染此习。凡人患病辄延男巫,亦有女觋至家,……而行,作咒如魅言及人术,以除。”

五、古今评价

1. 以胜法胜之

鬼神之事,盖自古惑之矣;《黄帝内经》通篇不言鬼魅,所以有“黄帝曰:其无遇邪风,又无之志,卒然而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也。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故似鬼神。黄帝曰:其有祝由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者,可祝由而已也。”张介宾的解释是“凡百病五行之道,必有所以胜之者;然必先知其病所从生之由,而后以胜法胜之,则可移精变气,祛其邪矣。病有药石所不及,非此不可者,惟先巫知之,故可祝而已也。然则先巫用祝之妙,正不在祝,其机在胜之而已。”(见《类经卷十五·疾病类三十三·贼风鬼神》)

2. 辟邪以归揖正气

《解围元薮·卷一·风癞论》:“夫阴阳神煞,不可渎其无而辟慢之,亦不可信其有而谄媚之,皆惑于偏也。且妖邪之祟,若触犯于人,不过一时之间,岂有终身随而为祸之理?亦因人气血不正,受其邪气而病生焉。若调其气血,清其思虑,则神正而复元,使邪气渐消而安矣。故云燮理阴阳以和元气,大道君子也。医家十三科之内亦有祝由一科,以咒诀禳辟邪魅妖氛,而归揖正气。”

3. 扶正以辟邪

《圣济总录·卷第四·治法·祝由》:“上古移精变气,祝由而已。盖其俗淳,其性朴,其病微,至诚不二,推病由而祝之,以通神明,故精可移而气可变也。其或舍为疑惑,指祝由为无益之术;而精气不纯,邪毒深蓄,虽有祝由,不能已者,非古今异术,人心异也。善医者察病浅深,虽不概以此治。至于病有鬼神之注忤。虫兽之螫毒,必归于祝由。是以,周官疡医,掌众疡祝药劀杀之齐,必先之以祝,盖医之用祝尚矣,疡尤宜焉,大抵意使神受,以正驱邪,则一也。”

4. 伪托祝由之名,实为他效

“丹溪谓之移精变气祝说病由而已,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然惟膈上热痰,一呷凉水,胃热得之,岂不清快,亦可取效;若内伤涉虚之人及冬天严寒之时,符水下咽,胃气受伤,反致害者多矣。予考之文献志云:祝由,南方神也,或以祝训断,谓但断绝其受病之由,二说两存之,未知孰是。”(见《续医说·卷三·辨惑·祝由科》)

朱丹溪是一代医学大家,但从他对祝由科的论述说明他根本不会祝由科,论述来论述去,反驳的基础是误以为制符水必定用凉水,祝由科所用水根据情况而定,完全符合“热则凉之、凉则热之”的中医理论,有的还要符灰与引药同煎,岂能都用凉水?《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第43页“用法”:“如阳症用好米醋或用井水,阴症用姜汁或酒或水”、“遇病施治妙辨阴阳”,岂是朱丹溪误以为“冬天严寒之时,符水下咽,胃气受伤”?当然也可能是有人在寒冷的冬天错用凉水让他看到了,那也不能想当然的判断呀。祝由治病何须借用他效?一个“学会祝由科,治病不用药”的谚语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否则明朝数百年也不可能让祝由科成为中医十三科。

《韩氏医通·卷下·悬壶医案章第六》:“治殊方白虎历节风,久卧,尚巫而不能药者,以霞天膏和白芥子末作墨书字,入水,顿服一缶,吐利交作,去胶涎臭汁数斗而起。谓予之有神。因思古有祝由科,全赖,莫亦仁人出奇以活人,而遂失真者耶?”

“杨季登次女病。诊时手间筋掣肉颤,身倦气怯。余曰:此大惊大虚之候,宜从温补。遂于补剂中多加茯神、枣仁投十余剂,全不对证。因自讦曰:非外感也,非内伤也,虚汗振掉不安,能受补药而病无增减。且处子素无家难,其形情浑似丧败之余,此曷故耶?忽而悟曰:此必之病也。问其面色,曰时赤、时黄。余曰:此证确有邪祟附入脏腑,吾用神药可以驱之。季登曰:此女每晚睡去,口流白沫,战栗而绝,以姜汤灌至良久方苏。挑灯侍寝,防之亦不能止。余曰:何不早言,一剂可愈。乃以犀角、羚角、龙齿、虎威骨、牡蛎粉、鹿角霜、参、芪等药合末,令以羊肉煎汁调服,果得安寝,竟不再发,传为。余盖以祟附人身,与人之神气交持,亦逼处不安,可出,故用诸多灵物之遗形,引以羊肉之膻,俾邪祟转附骨角,移从大便而出,仿上古移精变气,祝由遗事,而交其义耳。(见《寓意草·辨治杨季登二女奇证奇验》)”

5. 解惑安神,近于心理作用

《医学正传·卷之一·医学或问》:“或问:古老医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问》也,立教于龙树居士,为移精变气之术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庙惊惑成病,或山林溪谷恶气,其证如醉如痴,如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证,可以借咒语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龙树咒法之书行于世,今流而为师巫,为降童,为师婆,而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术。噫!邪术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十九·邪祟门·治法·禁咒服药兼治》:“治邪祟病,虽禁咒以释其疑,服药必详虚实痰火轻重,调治则内外合一,其病速愈。若只务巫而不用药,其病不能去,必无可愈之理。若只服药而不用巫以释其疑,虽愈效迟。是故内外兼治,斯速效矣,此祝由之所由设也。”

事实上祝由之术全面地渗透到中医的每一科之中,而不是被包容的关系。准确地说:后世官方医学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架构的,而祝由是和内经并列的。古体的“医“字,下面就是“巫”(毉)。

七、相关典籍

1. 轩辕黄帝祝由十三科叙

太古先贤,治传医家十三科,内省,乃轩辕氏秘制符章,以治男女大小诸般疾病。凡医药针灸所不及者,以此佐治,无不投之立效,并能驱邪缚魅。有疾病者,对天祝告其由,故名曰祝由科。医术流传世多习见,惟此科罕见罕闻。不知道者或目为妖妄之说,异端之教。岂知上古圣人之一派遗流也哉。宋滈熙戊申冬上月,离奇威命修理黄河,堰上掘出一石碑,上勒符章,莫之能辨,宣谕民间招能识之者,以辨其故因。有关内云外道人张一搓独识此符。辨之曰,此轩辕氏之制作也。其应言曰,蕴离公遂得其传。凡疗人疾病,其应如神,治之即愈。至明景太中临清得受而行之,奇验如神,百发百中,广行济世。又辑神验诸符於内,诚善道也。若有利己私心,则毫无灵验矣。

2. 轩辕黄帝祝由十三科序

昔神农尝百草以治病,岐伯因病以制方,黄帝深原五行,详察五脏内因外因之感,人邪己邪之触,虑病者一时不得其药医者,又未能详乎脉理,以致病因药深。又或贫不能参苓,更虑学道者不能广宿药品以救沉疴.因仰观天文,俯究人理,告於羲农,立为此法。尚字为将,食字为兵,各字为先锋,施之百病,无秘应乎立愈。此咒治百病之所由起也。故曰。后之学者,承奉行持济世,乃体大圣好生之誓,悯众生病患之苦,不须财帛,广济博施,诚大道之梯航,仙箓之捷路云耳。

3. 巫(祝)识

巫,《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祝,《说文·礻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玉篇·礻部》:“祝,祭词也。”《尚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策告神谓之祝。”由此可见,“祝”有三义:⑴祭主赞词者: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亦名觋(音席xi)。⑵祭词:祭神的祝祷词。⑶读祭词者,即用言语向鬼神祈祷求福的人。

祝通鬼神。《礼记·曾子问》:“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郑玄注:“祝,接神者也。”

祝,乃与巫同类职业者,故《易》曰“为巫”,而有巫祝之称。

巫祝者,皆乃上古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晓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与鬼神相通,故有“神职官员”之称。

《周礼·春官·大祝》:“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只(示),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郑司农云:“筴祝,远罪疾。”

《周礼·春官·小祝》:“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郑玄注:“禳,禳却凶咎,宁风旱之属。”贾公彦疏:“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三者即是禳……云‘禳,禳却凶咎,宁风旱之属’者,‘之属’中兼有弥灾兵、远罪疾,三者是凶咎之事,故设祷祠禳却之。”

《易·巽》:“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孔颖达疏:“史谓祝史,巫谓巫觋,并是接事鬼神之人也。”

巫分男女,女巫称巫,男巫称巫与觋。《周礼·春官·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贾公彦疏:“按:《外传》云:‘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地位次主之度与此文合,故知此神仕是巫……言‘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者,男子阳,有两称,名巫、名觋。女子阴,不变,直名巫,无觋称。”

据《周礼·春官》记载,巫祝之多,有“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司巫、男巫、女巫、神仕”者等,他们有明确的分工,其中祝的“神职官位”比巫高。凡王、后、贵人等之丧礼祭祀、国家之祈福安灾、自然灾害、外交战争及王、后、贵人之草药沐浴、身体康健者等,皆由巫祝掌管。

4. 巫医识

巫祝有知医者,谓之巫医。他们通晓医术,具有“远罪疾”之祷祠及医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故有“医者,或从巫”之说。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论语》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叹人不可以无恒,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岐而二之,似未当也。夫医之为道,始于神农,阐于黄帝,按某病用某药,着有《内经》、《素问》,所谓圣人坟典之书,以援民命,安可与巫觋之流同日而语耶?但学医者,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异。精于医者曰明医,善于医者曰良医,寿君保相曰国医,粗工昧理曰庸医,击鼓舞趋祈禳疾病曰巫医。是则巫觋之徒,不知医药之理者也。故南人谓之巫医者,此也。今世谓之端公太保,又称为夜行卜士,北方名之师婆,虽是一切虚诞之辈,则亦不可以无恒也,矧他乎?”

医乃医之简化字。《说文·酉部》:“医,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医。”医,同医。《集韵·之韵》:“医,《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

《广雅·释诂四》:“医,巫也。”王念孙疏证:“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医。”

清·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一》:“是巫、医古得通称,盖医之先亦巫也。”、“巫、医对文则别,散文则通。”

医,上古时期或本源于巫,有“古者巫彭初作医”之说,故“医”字,古作医。《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李今庸《读古医书研究·略论‘巫’的起源和《黄帝内经》中的巫祝治病》:“巫之为人治疗疾病,由来已久,《太平御览·方术部二·医一》引《世本》说:‘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说:‘巫彭作医’,《韩诗外传》卷十第九说:‘吾闻上古有茅父。矛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吕氏春秋·先识览·知接》载齐桓公说:‘常之巫审于生死,能去苛病’。是医在战国以前,被操之于巫觋之手,医、巫不分,巫就是医,医就是巫,故‘医’字从‘巫’而作‘医’者,又恒以‘巫医’为称。……是巫本掌握有医药知识,并常采药以用,特以舞姿降神的形态祈福消灾,为人治病。……巫祝治病,在古代,并不完全是消极,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楚国风俗志·巫觋篇·巫觋的医疗活动》说:‘以巫术为手段治疗,并非没有积极作用和效果。问明病由后,巫师向鬼神祝祷,并对病人施以催眠、暗示和激发等手段,使病人相信自己的病是由于特定的鬼神作祟,在巫师象征性地祈求某神的原谅或驱使某鬼遁逃的过程中,病人内在的防御机能便被充分的诱发出来,这也就是《素问》所谓移精变气,与此同时,因生病而产生的忧郁、恐惧心理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排解。对于心理障碍性疾病和一些小病症,巫术疗法往往比较灵验,但对于大疾病和沉疴,巫术疗法则难以见效。’”

春秋战国时期则巫、医有别,有“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史记·扁鹊传》)及“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脏别论》)的教导。

5. 巫彭传说

巫彭乃古代传说中的神医名。

《说文·酉部》:“医者,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医。”段注:“此出《世本》,巫彭始作治病工。”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音亚于yayu)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注:“皆神医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吕氏春秋·卷十七·审分览·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十二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古今医统》:“巫彭初作周医官,谓人惟五谷五药养其病,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用五毒攻之,以药疗之。”(按:《古今医统》未见有“巫彭”二字,疑陈氏等所加)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巫彭,《路史》:‘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音招zhao)饵,湔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逸周史》:‘巫彭初作医周官,曰:五谷五药养其病,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节之以祛百病。’”(按:个别句读有误)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巫彭,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黄帝之臣。”

6. 祝由考识

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或问:古者医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问》祝由科也。立教于龙树居士,为移精变气之术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庙惊惑成病,或山林溪谷冲斥恶气,其证如醉如痴,此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证,可以借咒语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龙树咒法之书行于世,今流而为师巫、为降童、为师婆,而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术。噫!邪术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祝由”一词,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对“祝由”的解释,古今医家所释不一。

6.1  医家注释

杨上善《太素·知祝由》:“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

王冰注:“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

张介宾《类经·论治类》:“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

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吴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从出也。……祝由,详告以病之所有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严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尔后可以奏效入神。”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祝由科论》:“祝由之法亦不过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导气,以释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轻者,或有感应之理……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

6.2  学者注释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祝由,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的方法。”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祝由:古代通过祝祷治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用符咒禳病的为祝由科……所谓祝由,表面上看来完全是迷信形式,而实际上却是含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最原始的精神疗法。”

盖建民《道教医学》:“祝由治病带有心理疗法的医学底蕴,即通过祝说病由来‘移精变气’。‘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其中包含有心理治疗的机制,即‘移易精神,变化藏心,导引营卫,归之平调而已’。”又云:“道教医家在为人治病时,其‘祝说病由,不劳针石’的心理医疗的手段及其实际医疗作用通常被淹没在道教祁神上章、斋醮祈禳、画符念咒的宗教活动气围之中,不易为世人所觉察。”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祝由:古代的巫师不用药方,而用符咒治病的方法。《灵枢·贼风》:‘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通过符咒祝祷,改变精神状态,所以会有治疗作用。巫医盛于商代,为‘大祝’、‘大卜’、‘司巫’等神职官员中,有以宗教活动形式占卜祝由、医治疾病。但他们也汇集民间医药知识及治疗经验,故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医巫混杂时期。……春秋时期,巫医衰败,进入中华医道的变革和创新阶段。”

综上所述,对“祝由”的解释,其义有:⑴祝也。如杨上善。⑵祝说病由。如王冰。其中又有:①向神祝说病由。如全元起、《新校正》、高士宗、张志聪等;②向病人祝说病由。如吴鞠通、丹波元简、徐大椿、盖建民等。⑶符咒之法。如张介宾、马莳、《内经词典》等。那么,哪种说法合理呢?

6.3  考证

按:“祝由”一词,其中“祝”之音义有二:⑴读“zhu 注”音,义指男巫用言语向神祈祷求福的祝祷词,巫祝之属也。如①《说文·示部》:“祝,祭主赞词者。”王逸注:男巫曰祝。郑玄注:祝,接神者也。②《玉篇·示部》:“祝,祭词也。”③《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册告神谓之祝。⑵读“zhou 咒”音,义同咒,诅咒、禁咒、符咒也,道教医学之巫术耳。如①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祝,《说文》作詶。詶,诅也。今皆作咒。”②《类经·论治类》:“祝,咒同……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而“由”之义又为何呢?

“由”之本字当为“礻由”、“礻留”,“祝由”当为“祝礻由(礻留)”。《说文·示部》:“礻留,祝礻留也。”段玉裁注:“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礻留,古文作礻由,《玉篇·示部》:“礻由,古文礻留。”由者,即“礻由”之省“示部”而为“由”也,乃古文一种用字现象矣。可见“祝由”即“祝礻留”,向神祈祷、求福之义。祝,应读“zhu 注”音,非读“zhou 咒”音。

《素问·移精变气论》:“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可移精祝由而已。”道教医家王冰注云:“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生气通天论》曰:‘圣人传精神,服天气。’《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根据经旨及王冰注,祝由者,乃道教学派的养生方术。道家(教)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也。道家的思想主要倡导“虚静无为”,即“恬淡虚无”。如此则精神内守,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身体健康无病。“移精变气”者,即转移精气、变换精神、转移精神、转变意念之义。“移精祝由”者,即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

盖建民《道教医学》云:“吐纳服气是道门最常用的治病方法。吐纳即吐故纳新,是一种呼吸锻炼。其功法以吸入外气为主,故称服气、食气;并且当气吸入体内后,往往要闭息,并以意念引导气在体内运行,故又称行气……行气治病的关键一点是‘以意领气’,即专意注念人体某一部位,使行气到达意念所之,或病痛之所,从而攻治所患……行气治病要存想病灶,发挥意念能动作用,调动真气攻之。”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之“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者也。传,当为“专”。传精神,当为“专精神”,即精神专一、专意注念。服天气,即服气、食气。

由此可见《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祝由”疗法实际上本是上古时期一种“移精变气”的自我吐纳服气、导引疗法,或并通过向神祈祷祝愿的方式来达到愈病目的,即巫祝之属。

又按:《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此治法即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而已。因“巫”已知疾病发病之病因,而且尚知治愈百病之法术,故可假借“符咒禁禳”之法术而愈病。此巫祝之法,不同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移精祝由”。而实则发展为后世之“祝由科”、“禁咒科”等,元明时期之“太医院”则设有此等官方科目,至张介宾和马莳时代,已失传。如张介宾:“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者,巫祝之属,即祝由也……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张介宾所云“巫祝之属”不同于笔者所论上述之义。马莳云:“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二科今无传。”

巫术即做法。“就巫术的方法而言,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灵符式、禁忌式和占卜式。”诅咒式,即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驱除邪恶鬼神,治愈疾病。此乃后世道教医学使用符咒治病的一种方法。何谓道教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简言之,道教医学是包括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的医学,而道教医学为人治病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巫术医学。此法虽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载录,但民间确有此法实行,而且间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符咒,是道教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符是指用朱笔或墨笔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以屈曲笔画为主,点线合用,字画相兼。而道符在制作过程中及所用的原材料多是中药。道符又称桃符,即用桃木制成,具有消毒防疾之功、避邪之效。而道符书写的颜料常用的是朱砂,具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道符书写的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制作时还经常加入一些名贵中药如虎骨、珍珠、麝香等。因符纸中包含有多种中药成分,用于治病自然就很灵验了。另外再送符过程中,多是用药汤送符。如《肘后备急方·就卒客忤死方第三》:“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等记载。

咒是指口中诵念的带有一定节律的口诀,即咒语、咒词。巫医(师)的咒词亦称祝,故云“祝,咒同。”此读zhou 咒音,非读zhu 注音。主要是用诅咒、禁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法术,以驱除恶鬼或将蛊毒排除体外。

鬼神有善恶之分。对善神(鬼)可用巫祝(zhu 注),向其祈祷、求福祝愿、祈求保佑;对恶鬼则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此祝即咒,应读zhou 咒音。

6.4  结语

综上所述,祝由之义有二。⑴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⑵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因为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故轻浅小疾,间或有效。由于时代不同,祝由由原始之本义,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并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发展到后来的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此法在民间仍在使用,间或有效。

7. 祸祟邪气病因与治疗探讨

病因,指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云:“病因种类繁多,诸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怒伤、跌仆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笔者认为尚缺“祸祟邪气”之病因。因“祸祟邪气”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故诸多教材或恐误导而不录。

7.1  祸祟邪气概念

祸祟,《现代汉语词典》:“迷信的人指鬼神带给人的灾祸。”何谓鬼神?鬼神者乃迷信之人的称谓。鬼者,人死后之灵魂也。神者,所崇拜之人死后其精灵也。祸祟,乃祸祟邪气之简称,又名邪祟,即鬼神邪气。人世间从未有鬼神,相信科学的人绝不承认有鬼神之说,何来鬼神邪气致病说?

7.2  祸祟邪气源流略考

“鬼神”致病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本病论》:“人气不足……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志有所恶,及有所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未闻,故似鬼神。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其治法采用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祝者,巫祝之属,即祝由也。”和《类经·论治类》:“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谓非鬼神而何?”

后世医家或多认同“鬼神”致病说者。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得鬼击方》云:“今巫实见人忽有被鬼神摆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负所贻。”该书乃“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其“备急方”多是从民间“捃拾”,其名词称谓亦源于民间,可见民间确有“鬼神”说,而对其治疗亦多采用道教医学之“巫”祝耳!

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该书有“鬼邪”、“鬼魅”候。在《鬼邪候》云:“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及《鬼魅候》中云:“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寤喜魇,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根据症状描述,多是神志异常的表现。而对其病因,

宋·陈言则认为是“精神不全,心志多恐”,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疰忤中恶证治》中云:“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或复附着,沉沉默默,寝言谵语,诽谤骂詈,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其状万端,如醉如狂,不可概举。此皆鬼神及诸精魅附着惑人,或复触犯忌讳,土地神灵,为其所作。”

元·朱震亨则认为乃冒犯“不正之气”,吊死问丧、入庙登冢者多患之,如《丹溪心法·厥》云:“尸厥、飞尸、卒厥,此即中恶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疾。”

上述临床表现,皆是神志异常之症状,与癔病(症)性昏迷、木僵、情感爆发、痴呆、精神病等似同。

而清·莫枚士则直言“鬼神”致病病因学说,其在《研经言·原因》中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清·徐大椿则认为“神气虚则受鬼”,其在《医学源流论·病有鬼神论》中云:“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内经》有‘五脏之病,则现五色之鬼’,《难经》云:‘阳脱者见鬼’……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治鬼者,充气神而已……其外更有触犯鬼神之病,则祈祷可愈。”

据上所述,历代医籍确有“鬼神”致病说,即祸祟邪气病因学说。中医是实践、经验医学,其理论来自实践,源于民间。故历代医籍中所记载的“鬼神”致病说,亦即民间之“鬼神”之说。

7.3  祸祟邪气乃中恶、客忤、中客者

中恶、客忤者等,首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该书有《救卒中恶死方》、《救卒客忤死方》等记载。在《救卒客忤死方》云:“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门门外得之……所谓中恶者,与卒死鬼击亦相类……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犯人也。此盖恶气……虽是气来鬼魅毒厉之气,忽逢触之气衰歇,故不能如自然恶气治之。”《诸病源候论·中恶候》:“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及《卒忤候》:“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厉之毒气,中恶之类。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鬼气所犯忤。喜于道间门外得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客忤》:“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此等皆秽祟邪气也。

中客,即撞客,或名祟病。撞者,中(zhong音众)也、遇见也。客者,客气也,即恶气、邪气(指祸祟邪气、鬼神邪气、秽毒邪气,非四时不正之气的六淫、疠气)。所谓撞客者,民间称“中邪”了。“撞客”一词,见于《红楼梦》第25回:“若有善男信女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保儿孙康宁,再无撞客邪祟之灾。”第102回:“前日母亲往西府去,回来是穿着园子里走过来的,一到了家就身上发烧,别是撞客着了吧。”撞客者,指撞见死人之灵魂或祸祟邪气、秽毒邪气等而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悲喜无常、狂言惊恐、乍寒乍热或以死人的语气说话等神志异常之情志病。

祟病者,徐大椿《洄溪医案》有载,云:“祟病:同里朱翁元亮,侨居郡城,岁初其媳往郡拜贺其舅,舟过娄门,见城上蛇王庙,俗云烧香能免生疮肿,因往谒焉。归即狂言昏冒,舌动如蛇,称蛇王使二女一男仆来迎……此亦客忤之类也,非金石及通灵之药,不能奏效。”此以神怪即蛇王形式出现,亦系撞客发作时的一种类型。

7.4  祸祟邪气非“鬼神”乃神志衰弱之情志病

人世间从未有鬼神,何来“鬼神”致病说呢?这是因为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此等多与死人有关,而人死后之灵魂曰鬼。“鬼神”为何能致病,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神虚则受鬼”的缘故。如《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邪鬼外干。”、“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精神不全,心志多恐。”、“神气虚则受鬼”等。若人体正气不足、心神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此时出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最易遇“鬼”或“鬼”附邪气而入则正不胜邪,致祸祟邪气或鬼神亡灵附体。祸祟邪气扰心则心神失守,神不归位,人体就会精神不定、魂魄游离、志意不存,或神昏魂荡、心中烦闷,或神志恍惚、迷蒙、痛痒不知,或痴癫发狂,或以死人的身份如语言进行日常活动等似“鬼神”缠身,莫可名状,甚至神散精竭而亡。

《素问·遗篇》、《灵枢·贼风》等之“鬼神”,似是而实非,故名之曰“似鬼神”,非“鬼神”。张介宾曰:“夫曰似鬼神,言似是而实非也。曰所恶所慕者,言鬼生于心也。曰知其胜、知其所从生,可祝而已者,言求其致病之由,而释去其心中之鬼也。何也?凡人之七情生于好恶,好恶偏用则气有偏并,有偏并则有胜负而神志易乱,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复居之,则鬼生于心,故有素恶之者则恶者见,素慕之者则慕者见,素疑之者则疑者见,素畏忌之者则畏忌者见,不惟疾病,梦寐亦然,是所谓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故似鬼神也……心有所注,则神有所依,依而不正,则邪鬼生矣,是所谓知其病所从生也……鬼从心生,而实非鬼神所为,故曰似鬼神也。然鬼既在心,则诚有难以药石凑效,而非祝由不可者也……巫祝之用,虽先王大圣未始或废,盖借以宣诚悃,通鬼神而消灾害,实亦先巫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传,如……邪祟、神志等疾,间或取效。然必其轻浅小疾,乃可用之。设果内有虚邪,外有实邪,苟舍正大之法而崇尚虚无,鲜不误事!”、“张介宾从形与神、情志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入手,精辟的分析了祝由治病的心理医疗机制。张介宾认为,祝由治病主要是针对‘邪祟神志’这类情志疾病有效……运用祝由法治病,首先要查明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加以疏导排解,解除病人心理上的疑虑……消除了导致生理疾病的不正常心理因素,就可以愈疾。”

8  孙思邈《千金翼方·禁经》

“是以医方千卷,未尽其性,故有汤药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术也。……且此书也,人间皆有,而其文零叠,不成卷轴,纵令有者,不过三章两章,既不精专,探其至赜,终为难备。斯之一法,体是神秘,详其辞采,不近人情,故不可得推而晓也。但按法施行,功效出于意表,不有所辑,将恐零落。今编为两卷,凡二十二篇,名曰《禁经》。”

禁经:《千金翼方》卷二十九、卷三十之《禁经》,多为道符秘咒,流于民间,行于方士,语虽荒诞,亦有可观。故北宋林亿等云:“《禁经》上下两卷,二十二篇,其间词语鄙野,盖出俗传。思邈切于救人,实录其文,不加删润。”作为古禁咒之术史料观之,尚有一定认识意义。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云:“《千金翼方》三十卷,孙思邈撰《千金方》既成,恐其或遗也,又为此以翼之,亦自为序。其末兼及禁术,用之亦多验。”

2022/3/15 18:50:16 通过网页

玉龙:问个字你罗罗这么多

2022/11/29 22:57:49

你爷爷我:评论审核中...

2023/3/12 22:43:07